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原材料技术 » 正文

组成材料对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分形特征的影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5-09  来源:《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月第23卷  作者:唐明 傅柏权 孙小巍
核心提示:组成材料对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分形特征的影响

摘 要:目的应用分形几何理论,探索了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的分形特征,为定量描述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提供有力的工具. 方法试验采用平板约束法,对多种因素(水泥用量、砂率、硅灰掺量、粉煤灰掺量) 下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进行跟踪测试,并计算了各因素下混凝土塑性开裂的分形维数,探索了各因素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结果水泥用量的增加、砂率的增大及硅灰掺量的增加都会使裂缝的分形维数增加,裂缝复杂化趋势加剧;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减小了裂缝的分形维数,裂缝复杂化趋势减缓. 结论水泥用量、砂率、硅灰掺量、粉煤灰掺量影响着塑性裂缝分形特征的变化,并且与6 h 时开裂总长度、最大裂缝宽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应用分形理论分析评价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特征是十分有效的.

关键词:混凝土;塑性开裂;分形特征;组成材料

中图分类号: TU98612    文献标识码:A    

  混凝土材料是具有复杂结构的非均质、多相(气相、液相、固相) 和多层次(微观、细观、宏观) 的复合材料体系,其宏观性能呈现出不规则性、不确定性、模糊性、非线性等特征,用传统的测试评价方法难于表达. 因此,混凝土材料科学将借助于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来不断完善. 混凝土材料分形理论可以作为继材料科学、细观力学、断裂力学、水泥化学、流变学等之后,构成混凝土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1 ] . 用分形理论科学分析评价混凝土材料一系列特征,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与破坏机制,描述微观尺度下的精细结构、细观层次下的力学行为及宏观领域表现的自相似特征是十分有效的[1 - 3 ] .

  早期裂缝是混凝土工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始终未得到较好的控制和解决[4 - 8 ] . 通常用开裂面积率或裂缝密度来描述混凝土开裂损伤程度,但是,在实际的结构中,由于裂缝产生的原因较多,各种性质的裂缝互相混杂、交织,混凝土裂缝的分布是不规则的,即便是查清裂缝的条数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采用上述分析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9 - 11 ] . 笔者以混凝土实测试验为基础,在分形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约束条件下多种因素对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分形特征的影响,为定量描述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提供有力的工具. 研究表明:水泥用量的增加、砂率的增大及硅灰掺量的增加使裂缝的分形维数增加,裂缝复杂化趋势加剧;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减小了裂缝的分形维数,裂缝复杂化趋势减缓.

1  试验原理及方法

11  测试方法与裂缝分形维数的计算

  试验模拟混凝土在四边全约束状态下的早期开裂情况,采用内边尺寸为600 mm ×600 mm ×63 mm 的钢制方形模具. 模具四边上同时用双螺帽固定两排共14 个Φ10 ×100 mm 螺栓伸向模具内侧起约束作用. 两排螺栓相互交错,便于浇筑的混凝土能填充密实,如图1 所示[5 ] .

  在分形评价方法中, 用盒维数法求裂缝分布的分维数,用分维数的大小反映裂缝发育的密集与复杂程度,亦即反映结构的损伤程度. 盒维数法是用间隔为r 的格子将平板表面分成网格状, 然后统计出格子内有裂缝的格子数目N ( r) . 通过改变r 的大小重复上述过程. 如果对不同的r ,(1) 成立,D 为裂缝分形维数. 式中C 为常数.

12  试验原材料

  水泥采用辽宁工源水泥集团生产的鹏程牌42. 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性能指标如表1.粗骨料采用碎石,最大粒径为25 mm ,连续颗粒级配,压碎指标为4. 875 % ,含泥量低于1. 0 %. 细集料选用河砂,细度模数为2. 52 ,属中砂、Ⅱ区级配. 采用硅灰(SF) 、II 级粉煤灰( FA) 两种矿物掺合料,它们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见表2. 减水剂为萘系高效减水剂,减水率为21 %.

13  混凝土配合比

  为了便于分析,考虑单因素作用,固定水灰比为0. 32 ,设计了4 个系列的混凝土进行试验:A变化水泥用量、B 变化砂率、C 变化硅灰掺量、D变化粉煤灰掺量. 其中C 组、D 组以A2 为基准.通过减水剂调整各组配比的塌落度在18~22 cm范围内. 详见表3.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水泥用量对塑性裂缝分形特征的影响

  表4 为水泥用量对塑性开裂的影响. 从表4可知,随着水泥用量从450 kg/ m3 增加到600 kg/m3 ,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所需时间由1. 85h 减小到1. 2h ,6h 时裂缝最大宽度、裂缝的总长度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分别增加了2. 3 倍和1. 5 倍. 这表明水泥用量的增加加剧了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且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这一趋势愈来愈显著. 对跟踪拍摄的混凝土开裂的照片经盒维法计算分形维数结果见图2 ,分析评价图2 可知,水泥用量影响着塑性裂缝分形特征的变化. 6h 时,混凝土塑性裂缝分形维数随着水泥用量的增长而增长,这与6h 开裂总长度、最大裂缝宽度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不同水泥用量的混凝土随着时间的增长,裂缝的分形维数增加,水泥用量愈大,分形维数的增长趋势愈显著,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增长,混凝土开裂趋于复杂化,水泥用量愈大裂缝复杂化趋势愈显著.

 

22  砂率对塑性裂缝分形特征的影响

  表5 为砂率对塑性开裂的影响. 从表5 可知,砂率由38 %增加到48 % ,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所需时间由1. 56 h 减小到1. 1 h ,6 h 时裂缝最大宽度、裂缝的总长度随着砂率的增加分别增加了1.7 倍和1. 4 倍,这表明砂率的增加加剧了混凝土的塑性开裂,且砂率愈大,这种趋势愈显著. 对跟踪拍摄的混凝土开裂的照片经盒维法计算分形维数结果见图3 ,综合分析评价图3 可知,6 h 时混凝土塑性裂缝分形维数随着砂率增长而增长,不同砂率的混凝土随着时间的增长,裂缝的分形维数增加,砂率愈大,分形维数的增长趋势愈显著,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增长,混凝土开裂趋于复杂化,砂率愈大裂缝复杂化趋势愈显著.

23  硅灰对塑性裂缝分形特征的影响

  表6 为硅灰掺量对塑性开裂的影响. 从表6可知,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水泥用量的5 %增加到15 %) ,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所需时间由1. 33h 减小到0. 7 h ,6 h 时裂缝最大宽度、裂缝的总长度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分别增加了1. 3 倍和1. 2倍,这表明掺入硅灰加剧了混凝土塑性开裂,且随着掺量的增加,这一作用愈来愈显著. 对跟踪拍摄的混凝土开裂的照片经盒维法计算分形维数结果见图4 ,综合分析评价图4 可知,6 h 时,混凝土塑性裂缝分形维数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硅灰掺量的混凝土随着时间的增长,裂缝的分形维数增加,硅灰掺量愈大,分形维数的增长趋势愈显著,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增长,混凝土开裂趋于复杂化,硅灰掺量愈大裂缝复杂化趋势愈显著.

24  粉煤灰对塑性裂缝分形特征的影响

  表7 为粉煤灰掺量对塑性开裂的影响. 从表7可知,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所需时间由1. 33 h 增加到3. 1 h ,混凝土塑性开裂的总长度、最大裂缝宽度呈减小趋势,这表明掺入粉煤灰具有抑制混凝土塑性开裂的作用,且随着掺量的增加,这一作用愈来愈显著. 对跟踪拍摄的混凝土开裂的照片经盒维法计算分形维数结果见图5 ,综合分析评价图5 可知,6 h 时. 混凝土塑性裂缝分形维数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减小,不同粉煤灰掺量的混凝土随着时间的增长,裂缝的分形维数增加,但粉煤灰掺量增加,分形维数的增长趋势减缓,且掺量愈大,减缓趋势显著. 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增长,混凝土开裂趋于复杂化,粉煤灰的掺加可以减缓裂缝复杂化趋势. 掺量愈大,这种效果愈显著.

3  结 论

  (1) 混凝土材料塑性裂缝的分布极为复杂,采用分形理论分析评价塑性裂缝的分布特征是十分有效的,它可以对裂缝的复杂程度进行量化的精细描述. 分形维数愈高,开裂程度愈大,裂缝复杂程度愈高.

  (2) 6 h 时,混凝土塑性裂缝分形维数随着水泥掺量的增长而增长,不同水泥用量的混凝土随着时间的增长,裂缝的分形维数增加,且水泥掺量愈大,分形维数的增长趋势愈显著,表明水泥掺量愈大,裂缝的复杂化趋势愈显著.

  (3) 砂率影响着塑性裂缝分形特征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增长,混凝土裂缝的分形维数增加,即:随着时间的增长,混凝土开裂趋于复杂化,砂率愈大,裂缝复杂化趋势愈显著.

  (4) 6h 时,混凝土塑性裂缝分形维数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时间的增长,混凝土裂缝的分形维数增加,硅灰掺量愈大,分形维数的增长趋势愈显著;6 h 时混凝土塑性裂缝分形维数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即粉煤灰的掺加可以减缓裂缝复杂化趋势,且掺量愈大,这种效果愈显著.

参考文献:

  [1]  唐明. 混凝土材料分形特征及应用研究[D] .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3.

  [2]  唐明. 压汞测孔评价混凝土材料孔隙分形特征的研究[J] .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1 ,17 (4) :272 - 275.

  [3]  Diamond S. Aspects of concrete porosity revisited[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999 ,29(1) :1181 -1188.

  [4]  Parviz Soroushian , Siavosh Ravanbakhsh. Control ofplastric shrinkage cracking with specialty cellulosefibers[J] . ACI Materials Journal ,1998 ,95(8) :429 -435.

  [5]  巴恒静,高小建. 约束条件下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开裂[J] . 混凝土,2002 (5) :3 - 6.

  [6]  张艳玲,吴笑梅. 混凝土早期开裂因素的初探[J] .混凝土,2005 (5) :18 - 21.

  [7]  杨长辉,王川,吴芳. 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成因及防裂措施研究综述[J] . 混凝土,2002 (5) :33 - 36.

  [8]  王铁成,杨建江. 混凝土结构裂缝状态及其扩展的分形几何解析[J]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 (8) :77- 81.

  [9]  Grzybowski M ,Shah S P. Model to predict crackingin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due to restrained shrink2age [J] .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 1989 , 41(148) :125 - 135.

  [10]  Wiegrink K, Marikunte S , Shah S P. Shrinkagecracking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J] . ACI MaterialJournal ,1996 ,93(5) :409 - 415.

  [11]  Shimoura T ,Maekawa K. Analysis of drying shrink2age behavior of concrete using a micromechanicalmodel based on the microscope structure of concrete[J] . Magazine of concrete Reasearch ,1997 ,49(181) :303 - 322.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