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百家争鸣 » 正文

探秘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发展战略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07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湖北散装水泥信息网
核心提示:探秘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发展战略图
  大凡理性的、有眼光的、富于战略思考的企业家,谁都不愿意在战略上犯糊涂。企业发展战略应该与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疆域和发展方向相一致,冒进或滞后都是要吃亏的,南辕北辙更可能翻船触礁。最考验决策者智慧的是,要看谁能抢先找准分布在产业发展路径上的战略价值点,坐享财富“金矿”!

  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本义,在于把资源转化为财富进而实现全面发展,而把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载体,则离不开产业,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现代文明进步。当今业内人们驾驶水泥总量增长的列车,尽情地享受着高速发展的快感时,回头望去,在我们的身后留下些了什么呢?看来以何种方式实现产业快速增长,决不是一个“快”字了得!我国水泥行业正处在生产方式、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缌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从传统行业转变为现代产业。总之,只有通过产业建设,才能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优化。

  为此,业界人士都期望能先于别人拿到一张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疆域的战略地图,看清它的经纬度坐标在哪里,拓展自己的据点和领地。

  战略价值坐标点知多少?

  科特勒的最新价值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寻找战略价值点的罗盘,他指出客户追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u(市场上产品或服务的效能)、b(品牌价值)、r(关系价值)、c(市场上产品或服务的成本)、t(时间成本)等关键要素上,行之有效的企业运营模式,总是能把客户的需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客户利益,推出与客户选择情景相契合的市场产品或服务。据此,两个问号浮出了水面:一是现实中的水泥行业运行方式能否在市场产品或服务上满足客户新需求、创造新价值?二是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又将以何种战略价值点来实现客户利益?

  不妨逐项进行分析,从市场上产品或服务的效能上看,目前单一水泥产品显然无法满足现实的市场需要,产品终端化、个性化、定制化、售后技术服务专业化,已成为赢利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品牌价值上看,终端产品和服务更容易打造品牌价值,仅仅作为原料的水泥则容易被同类产品所替代;从关系价值上看,散装水泥产业化强调把一般产品供需关系上升到供应链层面,上下游之间形成共存共荣的合作共同体;从市场上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上看,过去那种把污染成本和时间成本转移给后续下游环节,肯定是难以为继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单位价格可能会高一些,但是终端市场却能得到一系列后续成本大幅降低的好处,同时使用户能获得使用上、管理上的便利性;从时间成本上看,零库存真正实现了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简化终端企业组织架构和人员,缩短资金使用周期。如罗伯特·沃尔曼所言:“一个有强劲生命力的利润点:一要针对明确客户清晰的需求偏好,二要为构成利润源的客户创造价值,三要为企业创造价值。”可见,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战略价值点,一定要体现在降低企业成本、集中核心业务竞争力、改进客户服务质量、快速开拓国际市场、降低经营风险和实施品质管理等方面上,并以其强大威力展示“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机制。

  现代产业的战略价值是撬动市场资源重新配置的杠杆,也就形成了货真价实的财富机会。从产业开放结构、产品族群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知识结构、市场多元结构等层面上,解析现今水泥市场运营活动中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市场特质,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排列在现代散装水泥产业链上那一串串闪光的明珠,或正是我们渴盼寻找的新战略坐标点!

  ①全流程散装化。水泥散装化大趋势不可逆转,不管产业发展的速度和状况如何,不管业内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都不可能游离于散装化之外,更不应与散装化背道而驰,如果不把握这个战略定位,必将与财富机会失之交臂。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保持年增长上亿吨,每年增量相当于美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年水泥消费量。截至2008年,全国水泥产量已是1978年的21倍,散装水泥供应量已是1978年的66倍,每年水泥散装率平均保持一个百分点的较高增速。毫无疑问,散装化生存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这不仅仅是产品散装化,当然更包括作业散装化、流程散装化、施工项目散装化、循环模式散装化。美、日、德等国水泥散装化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对我们具有现实的“标本”意义。诚然,散装化并不是产业的全部,而目标是打造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低碳型清洁产业。

  ②全产业清洁化。现代水泥产业所追求的清洁生产,不仅仅局限于上游生产领域,而是要覆盖从源头到终点的整个产业。确立现代水泥产业发展的产业清洁化定位,才真正意味着我国水泥工业的根本转型,预示着以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终结。这是一次全产业面临的前途攸关的大赶考,能否及格达标,国人乃至地球人都拭目以待。产业清洁化不再是企业的负担,而成为了最有效的竞争战略。在产业清洁化上抢占先机并有所作为的企业,就意味着已经在产业高端占据了一席之地,具有全产业发展的资格,享受着产业领袖的市场侃价权,使得那些仍在低水平徘徊的企业为马首是瞻。同时,产业清洁化也不再是可欲而不可求的奢望,企业完全可以通过采用减排降耗增效新工艺和组织模式创新,在水泥生产和使用的全过程中,把环境代价降到最低限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清洁产业光靠散装化是肯定不行的,还离不开占有源头位置的生态水泥低碳技术。

  ③生态水泥技术。在未来城市生态产业链中,现代散装水泥产业作为废物最终资源化再生的节点产业亮相。循环利用哪些一度被厌恶的废弃水泥材料,探寻生态环境和水泥技术相结合的新方向,由生产普通波特兰水泥(opc)开发生产混合型生态水泥,必然是水泥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趋势。水泥生产生态化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的从源头“抓住七寸”,例如,一是低环境负荷水泥添加料应用技术:用矿渣、火山灰、粉煤灰、冶炼渣、化工渣、矸石等作为原料进行深度加工烧制水泥熟料;或者以粉煤灰、石灰石粉、矿渣作棍合料磨制混合水泥,节省烧制水泥所消耗的能量,降低co2的排放量。二是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利用水泥生产消化大量废弃物,节省能源、节省资源、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实现“一站式”资源化利用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三是开发多种水泥和混凝土的外加剂与改性剂,开拓纳米技术在水泥中的研究应用,提高水泥混凝土的性能。而要实现低碳化,绕不开能源消耗途径、实现减少消耗的余热发电利用。

  ④废气余热利用发电。作为离不开煤燃料的“窑业”,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和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始终是水泥生产过程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面对“富煤、少气、缺油”的中国能源结构的现状,低碳能源资源有限,“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以及对国际市场依赖度日益增加这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将余热发电技术应用于水泥生产制造是增加使用清洁能源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水泥单位电力能源消耗较高的市场机制下,我国单位水泥电价成本与水泥销售价格之比值,相当于美国的5倍,欧盟的4.5倍,所以,水泥窑废气余热发电成为我国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一石三鸟”的大举措,其社会效益和市场价值都十分突出。所以,从环境生态意义上,还是企业成本效益上,余热发电技术都是散装水泥循环经济模式的一个节点。我们倡导循环经济模式,决不是简单追求某一个链环的循环利用水平,而是力争从源头到末端的整产业循环起来,否则,不仅单一链环的循环难以突破,而且上游链环的循环利用还可能会成为下游的成本包袱。

  ⑤现代物流供应链。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几乎没有哪种商品能比散装水泥与现代物流联系得如此紧密,压根就是一对同卵孪生姊妹。习惯上,人们往往只看到现代物流模式在现代散装水泥产业链中的载体和纽带功能,定义为“供应送货”,却忽视了它又是一种生态环境友好的供应链模式,还是终端产品和延伸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成为了整个产业价值输送、品牌威力和科技附加值的重要链环。然而,与其他产品物流有所不同,现代散装水泥物流供应链不可能局限于“运送”的简单流程上,而是要在产业上下游扮演着利益联结点的角色,恰恰这一点,最容易被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的一些现象所掩盖。现代散装水泥物流供应链围绕产业战略管理目标,通过集合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供应链技术,应用于水泥运输、贮存、装卸、散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的全过程,不仅实现了保护水泥品质、方便贮存、满足个性化需求、高效作业,更带来了企业组织集团化模式的新变革,使“双赢”(win-win即合作双方均受益)模式成为企业可操作的目标。假如,业内只是喜欢挂上物流的牌子,依然承?旧的水泥产品供应方式“新瓶老酒”,想要彻底根除目前我国散装水泥物流成本高、中转设施不到位且经营成本费用大、区域销售市场半径狭小的顽症,只能是一种奢望。

  ⑥混合材替代熟料技术。要实现如质如量地降低水泥中熟料比例,混合材潜在性能的深度研发和加工是必不可少的。有资料表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早就开始反省纯波特兰水泥的不足,纷纷修订各自的水泥标准。从2000年到2007年的七年间,日本水泥中混合材的平均掺入量由7%上升到12.3%;德国由11%上升到14.1%;美国由4%上升到6%。目前全球水泥混合材掺入比例(除我国大陆外)平均约为10%。有专家预测在50年以后,全球水泥消费量中混合材替代熟料的比例有望达到60%。假如全球水泥中所剩熟料的比例仅有1/5或1/10,那无疑意味着水泥或将被新型的胶凝材料所取代。当然,我们还是要特别指出,在现实水泥市场中,正泛滥着一种无视gb175-2007标准,随意机械地掺入填充料的伪科学乱象,这与混合材替代熟料技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甚至还会为“豆腐渣工程”埋下祸根。

  ⑦替代燃料应用技术。水泥行业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需求是刚性的,但利用含有一定可燃成分替代燃料来降低煤炭使用量,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工业规模应用,实践表明水泥工业协同燃烧可燃废弃物,是一项环境安全、经济合理、工艺成熟的实用技术。2008年德国水泥工业按全国熟料热耗计算的对化石燃料的替代率已达58%,荷兰81%,法国34%,比利时50%,瑞典29%,捷克45%,美国24%。目前不少发达国家确立了在2020年对化石燃料的替代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2000年日本水泥替代燃料平均利用量仅为吨水泥6公斤,而到2007年则猛升到49公斤,折算成熟料平均热耗的燃煤替代率约30%。全球行业领先的5大水泥公司,目前全球范围内平均燃料替代率为4%-17%,但在欧盟则平均达40%-60%。最新实验成果显示,应用机械热工艺(mtp)将垃圾衍生燃料(rdf)分离成高能量有机成分(例如塑料、橡胶、纸张、纺织品、有机材料)等,确保使用垃圾衍生燃料时燃烧稳定,并可确保将生物风险(例如细菌生长)减至最低,所产生燃料热值在每公斤20mj以上。替代燃料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减少co2排放。(2)保护一次性不可再生资源。(3)降低熟料生产成本。(4)降低合作行业的废物处理成本。当前全世界每年产水泥28亿吨,混凝土30亿立方米,消耗大量石灰石、黏土、煤炭等资源,且每年排放co2约20亿吨和2亿吨粉尘。在这样庞大的基数之下,哪怕是水泥燃料替代率能提高一个百分点,那将给生活在地球上的现代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⑧“预”字号终端产品开发。全程散装化、产业清洁化、产品定制化的三大趋势,决定了预制构件、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墙体材料终端产品,必将成为今后市场的主导,也是产业领袖级企业势在必得的战略制高点(当然不可能是全部产品族群)。现代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要体现在终端市场上,试想一个终端产品“软蛋”的行业,怎么可能形成完整产业链,早早晚晚会失去市场竞争的资格和生存价值。日前一位水泥企业老板曾对水泥市场现状发表感言,水泥产业发展不单单体现在产能规模和资源控制上,其实水泥产品的创新更为重要。当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注定成为全球未来建筑市场发展大趋势时,现代水泥产业在这个终端舞台上究竟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什么样的产品形态和服务去占领市场,这是任何一个领袖型企业和企业家都含糊不得的大抉择。

  全球化劲风的强力推动,市场的网络化、客户化和个性化的潮流来势迅猛,挑战着传统水泥工业经济的运行逻辑,导致资源依赖度高的制造业黯然失色。基于智能型的产业管理思想,由市场导向确定企业产品模式,这种新的市场运行逻辑开始大行其道,所以,当今企业是在强劲的两种市场机制作用下生存,一是供应便利化(supply-side commoditization),满足客户对快捷、及时、效率的追求;二是需求客户化(demand-side customization),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信息和产品服务。人所共知,终端预拌(制)产品比项目现场制作可大幅增加节能减排绩效,同时还利于改善物流方式,紧密客户关系,提高质量。终端预拌(制)产品的应用数量和比重,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水泥产业化水平的尺度,也是水泥散装化的重要保障。美国、日本等国预拌混凝土达到全部混凝土量的60%-80%。据统计,目前全国预拌混凝土实际产量6.78亿立方米,预拌砂浆产量416万吨,距离市场总量的1%还相差甚远。对于水泥行业来说,不仅要强调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还应极力创新出能为产业下游输送市场需求的低碳产品,这本是对产业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最好诠释。

  ⑨企业跨组织合作。由于产业链长、低碳化压力大等产业特质,水泥行业在转型道路上会遇到多重难题,可谓是乱云飞渡,所以仅凭借产品、工艺和技术层面的一己之力,不过是扬汤止沸而已,必须变革与发展现代产业组织模式。近年来,发达国家水泥企业间的一些新的合作组织模式应运而生,如动态联盟组织、供应链组织、产业集群组织以及网络组织等等,都从现代组织制度机制上破解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障碍,诸如集中度高导致的规模不经济、规模扩张导致的资金流死滞、旧有的垂直一体化组织模式导致管理漏洞多等致命难题。这些企业间新型合作组织的演化特征:一是突破了常规的企业组织边界;二是跨越了微观企业组织的范畴,属于一种产业组织的形态;三是新的现代企业合作组织模式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权变因素,呈现鲜明的现代产业组织模式特点和发展变化趋势。可以预期这种扁平化组织结构及其在信息传递网络结构和矩阵结构,必将成为当代现代水泥产业化企业集团主体模式。

  单从规模上看,我国年平均14亿吨水泥产量,占全球28亿吨年水泥产量的一半,却是由5028家企业生产的;全球另外的14亿吨水泥产量,而是由1500家工厂完成的,与其相伴生的是比企业规模小更为严重的顽疾:结构不合理、节能降耗压力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劳动生产率很低,产业素质不高。如何优化规模结构哪?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兼并、联合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和集中度,争取形成以若干大而强的水泥生产制造商。2008年,我国千万吨级的水泥企业集团已超过14家,18家大集团熟料产量已达33175万吨,占市场份额的37%。然而,毕竟规模不能与优化划等号,又靠什么支撑单纯资源依赖型、拼资金规模的企业集团哪?真正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产业领袖哪?

  问题也跟着出来了!产业发展是以价值发展为其实质,核心在于促进资源向财富的转化,企业是新价值的主要推动者,包括产业上下游的企业组织,终端市场客户应是合作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以往的管理是在传统的垂直一体化和科层组织中运行的,而“网络协作”(network orchestration)网络协作是让公司在平面化的层面上运作,整个供应链流程使不同地区的众多工厂为某一单一产品而合作,使得这种基于网络和全球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共享。当大企业老板们处于为集中度扩张、扩张、再扩张的冲动中,别忘了组织模式创新才是“贪大”后生存发展的最佳战略。其实,作为竞争对手的跨国公司其战略指向已经给出了一个“隐性”的答案,欲想揭开这个谜底,请读“系列对话”的后续专题。

  ⑩质量、科技、服务的性价比。这很容易被人看作企业微观运营活动的老调重弹,其实不然。因为科技、服务、质量的性价比,与产品模式、商业模式、产业模式息息相关,决定着市场话语权、客户盈利能力和终生价值,说到底还属战略管理范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中国水泥行业发展已经跨越了资源、资金、资产这三个阶段,开始步入产业型阶段,也达到了物质技术积累的高级阶段,为此,只有占据科技、服务、质量的性价比高端的企业,才能获取价值最大化,同时也就具备了市场价值传递的号召力。

  经验性积习往往会裹挟着很强的惰性力,致使人们把注意力仍然还放在规模扩张和大路货产品等外延层面上,极容易忽视科技、服务、质量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以及未来社会机制杠杆可能发挥的作用。从美国及我国的一组数字中,或许能显示科技、服务、?量的性价比以及降低巨额社会成本的重要意义。美国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总价值约为6万亿美元,每年所需维修费或重建费约为3千亿美元。美国50万座公路桥梁中,平均每年有150-200座桥梁部分或完全坍塌,寿命不足20年;美国共建有混凝土水坝3000座,平均寿命30年,其中32%的水坝年久失修;而对二战前后使用30-50年后的混凝土工程进行加固维修的费用,约占建设总投资的40%-50%。再看我国50年代所建设的混凝土工程已使用40余年,如果平均寿命按30-50年计,每年投资规模高达两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由此可见,若混凝土工程由于质量差出现耐久性不足,不仅会产生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更会给社会造成极为沉重的负担。

  著名质量管理大师约瑟夫·朱兰曾预言: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涵盖了科技、服务要素已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追求完美的质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也是获得顾客忠诚的一个重要筹码。在今天的市场格局下,市场份额和利益的相关程度已大大降低,甚至有不少企业在市场份额扩张的同时利润反倒萎缩,而顾客的满意和忠诚度却走上众目睽睽的台面上来,成为影响企业利润高低的决定因素。据调查,老顾客比新顾客可以多为企业带来20%-85%的利润。质量等于利润。

  谁在舞动着描绘战略地图的那支如椽巨笔?

  心急的业界老板们一定想弄清来龙去脉:是什么在幕后描绘这张神秘的现代散装水泥产业体系的战略地图?又是谁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才能在这场商战中笑到最后?解析战略价值点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得出一个超乎常规的认识: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最大的赢家不可能是原料供应商,也不是资源开发商,而是资源整合价值的产业平台运营商。

  一则,由于现代产业经济低碳化呈现出的绿色价值优先特性决定的,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更是首当其冲。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催生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自然也是一股重塑产业版图的汹涌洪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化,对于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有着不同寻常的决定性的意义。过去挂在嘴边上的“夕阳行业”、“朝阳行业”呀,其分野则是看该产业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率,实质上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增长,核心是进行能源技术、减排技术和产业结构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马克思曾经说过:“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不管是否承认,一场全球性的“低碳经济”争夺战已悄然打响。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低碳革命”,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我们也该不甘人后,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二则,由于现代产业经济呈现出的信息价值优先特性决定的,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更是当仁不让。一定意义上讲,产业链环的上游源头固然重要,原料不可或缺,自然资源更是优势之一,但千万不要忘记,那种企图控制产业单一链环资源去拼着老命做大,“占山为王”,过度强调产能规模优势早已是时过境迁,只能再度引发资源透支、恶性竞争、产能恶性膨胀。素称沙漠之舟的骆驼,总不能靠守着水源而不前行,要想不被渴死,关键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早知道哪里有下一个绿洲。对于企业生存发展而言,守着水源只能解一时之渴,准确掌握水源的方位信息才能走向成功。尤其是后现代经济时代,信息高于一切,掌控了那些鲜活的、分散的、零碎的、多变的信息,不从自己的手边流逝,才能确保基业常青。

  三则,由于现代产业经济具有节点网络化的柔性结构特性决定的,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更是大补良方。一个现代产业的诞生,总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架构作支撑,这意味着统治市场多年的、坚固的、金字塔式的传统层级式组织结构,正在被一点点地解构和边缘化,逐步沦落成一种非市场主流现象。开始登堂入室、崭露头角的是那种具有鲜明社会有机体的特征的产业组织,如分布型组织(海星组织)、互补型组织(虚拟组织),总之更加突出分布式、扁平化、柔性化和高效化。所以说,在新的市场格局之下,再想沿袭传统直线式的资本、资源控制赚取垄断利润,故伎重演,换来的肯定是费力不讨好的黄粱美梦一场,是大而强的“龙头老大”,还是外强中干的“领头羊”?

  四则,由于现代产业经济具有反传统模式竞争力的市场特性决定的,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说,现代散装水泥产业体系是一个复合体,一个由关联效应较强的各种产品的生产、经营、市场、科技、教育、服务等主体,通过利益联接机制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它是满足特定市场需求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总和,涵盖了价值形成和分配的过程,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是现代产业化的高端形式。与传统水泥行业模式有所不同的是,一是它在一定条件下挣脱了规模不经济的束缚,现代产业协调成本并不会随品种增加而递增,进而影响效率。二是它显示出强大的网络效应,随着新合作者增加带动了市场网络总价值的增加,可以形成1+1﹥2的合力。三是它释放出前沿知识效应,虽说知识一定会散布在整个产业链环的不同角落,但知识共享既是共同的群体愿望也是群体的行动。四是它生发出触媒控制效应,现代产业机体具有新陈代谢功能,机体之间并不越俎代庖。五是它突出价值的核心理念,创造新价值和输送价值是现代产业运行模式的利益交汇点。

  “今天的一切,只是为了彼岸”。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正以一种崭新的气派向我们大步走来,蔚为大观。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风霜雨雪中,一向嗅觉机敏的企业家们决不会忘记彼岸在哪里,循着北极星微笑的眼睛前行……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