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住宅产业化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相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房企参与度不高、可行性技术较少、缺乏行业统一标准等问题困扰着产业化发展,进程仍显缓慢。
目前,至少有两大因素在“倒逼”国内的住宅产业化进程。一是环保压力。我国《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应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二是成本压力。行业数据显示,人工费用占住宅建安成本的比重已从10年前的16%-17%上升到目前的30%左右,建筑企业必须降低对简单劳动力的依赖。“做起来吃力,弄不好还亏本”。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住宅主体结构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不足1%,已建或在建产业化住宅楼的PC率一般在10%-20%,高成本是不少企业面临的门槛。
上海万科工程管理部副总工程师王李果举例说,如采用现浇作业,每立方米混凝土成本在1200-1500元之间;如购买预制构件进行吊装,每立方米混凝土成本就可能超过4500元。林家祥说,如果PC率在30%以内,每平方米住宅建筑新增成本在300元左右;而如果超过60%,则每平方米新增成本就超过600元。
成本过高与市场发育程度低有关
产业化的前提是标准化。据介绍,近年来个别省市制定了PC住宅的地方标准体系。比如,上海已制订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等,已基本涵盖多种预制装配式住宅体系设计、施工、构件等方面。
有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厂家负责人说,目前PC住宅市场份额较小,生产规模优势无法体现,加上与现浇模式相比,增加的构件生产环节还有17%的增值税,产品只能维持高价位。
加大对住宅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业内人士呼吁,应营造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培育预制装配住宅产业链。一方面,要在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安装及验收、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建立住宅产业化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还要加快研究出台规划、土地、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逐步引导更多企业进入PC住宅市场,形成可持续的市场运行机制。
例如,上海根据PC率高低而对住宅项目给予建筑节能专项资金支持,对满足条件的PC商品住宅还给予不超过3%的规划建筑面积奖励。
我国产业化进程仍显缓慢我国住宅产业化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相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房企参与度不高、可行性技术较少、缺乏行业统一标准等问题困扰着产业化发展,进程仍显缓慢。 产业化上下游均有涉及住宅产业化是一个涉及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全系统的行业,参与者不仅包括房地产企业,房屋建造的上下游产业,能源、家居、电气、装修等行业均有涉及。产业化面临“无章可循”的窘境目前产业化各个环节涉及到的标准都严重不足,我国目前关于住宅产业化仅有两个标准,《预制装配式结构技术规程》和《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这使得制造产业面临“无章可循”的窘境,标准的缺失日益成为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瓶颈。
发展住宅产业化要统筹兼顾
建筑产业化借力我国保障房的建设和中央到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似乎迎来黄金发展期,随着,劳动力的不断上涨,企业自身积极性也不断提高,整体来看,产业化是大势所趋,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平依然有待提高,政策标准不完善缺乏经验等诸多问题有待突破,盲目冒进,只会留下众多隐患,造成更大浪费。发展住宅产业化任重道远,必须需要顶层设计、统筹兼顾,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摸着石头过河,稳扎稳打。
推进建筑产业化的瓶颈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相对缺失。建设部和各部委联合推进方面还在积极协商沟通。二是技术的标准规范相对滞后。三是关键技术以及技术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很多城市希望推荐一些企业到他们那里做试点示范,但现在还没有哪个企业做得特别好,适合全面推进。四是能力建设问题。从行业推进来说,设计、施工构配件生产,整个环节上目前都是能力相对不足,全国这么多设计单位、施工企业,但是真正能够把预装配做好的还不多。
除了结构方面,也应该积极推进内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包含了从投融资、设计、施工、生产到最后维护管理的全过程,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社会、经济、行业基础寻找适合发展模式,切不可全国“一刀切”,也不可能全国所有的建筑都采用预制装配式的方式建造,所以各种类型应该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