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号称中国混凝土第一大省,2013年、2014年混凝土供应量分别占全国31个省、市销售总量的15.3%和10.38,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
江苏的经济总量为全国第二,但占地面积只有全国的1.06%;江苏省总人口7600万,占全国总人口5.3%。由于混凝土行业无序发展,恶性竞争,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消耗和浪费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比如,至2014年底,全省有生产资质的混凝土企业共984家,但据不完全统计,无生产资质的混凝土企业还有500多家。(全省混凝土企业总数实际超过1500家)有生产资质的984家混凝土企业2014年的平均达产率仅为29.47%,过剩产能已超过70%。如果再加上无生产资质的500多家企业,全省的平均达产率将不到20%,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浪费现象已发展到极其严重的境地。
从2013年年未开始,江苏省混凝土市场进入下行通道,来势之凶猛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2014年,全行业实际生产混凝土2.46亿立方米,同比下降7.17%,这是江苏自1976年常州材供开始生产第一方商品混凝土以来首次出现的负增长。进入2015年,由于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大环境比较严峻,出现工程开工率大幅下降,混凝土的业务订单较往年严重不足。比如今年1-6月份,混凝土市场持续低弥,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和企业在去年混凝土供应量下降幅度较大的基础上继续急剧下降。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全行业混凝土产量同比下降30%以上;其中,宿迁市,去年下降了20.25%,今年将在此基础上再下降50%;扬州地区在去年下降4.3%的基础上,今年将下降50%以上。而且,苏南、苏中、苏北带有全局性的市场萎缩态势已经形成。
面对企业订单不足,生产成本高涨,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债权、债务相互挤压;以及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很多企业老板仍然咬牙坚持着。可以说,现在的混凝土企业老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发展瓶颈,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危机,有一大批企业已经陷入困境。更为严峻的是,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在如此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和错综复杂的问题与矛盾中,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想,此时此刻,省、市、县行业协会有责任做好宣传、鼓动和引导工作,努力帮助困难企业走出困境。为此,结合当前政府部门的一些政策导向,就混凝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我谈三点个人见解。
一、关于混凝土绿色生产
混凝土绿色生产,是必须实施的全局性发展战略,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监管措施必将越来越严。对很多企业而言,现在增加投资改造旧站、老站,以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确实非常困难。那么怎么办?我个人观点是: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重点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着力保护一批能维护行业整体利益,服从协会统一领导和协调的一般企业,同时,下决心淘汰一批脏、乱、差的落后企业。对于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而言,不要有侥幸心里,不要再等待、观望,要充分认识绿色生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要尽快行动起来,尽早实现混凝土绿色生产的目标。
作为行业协会,则要千方百计的为企业开源节流,向企业推荐使用先进可靠的技术和装备,针对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以《江苏省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为标准,以达到绿色环保的基本要求为目标,抓住重点和要害问题,因陋就简。用最少的钱投资改造旧站、老站。使企业顺利通过环评达标验收。
二、关于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
在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是必然趋势。高性能混凝土作为绿色建材,对贯彻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意义重大。虽然目前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尚未到位,但对于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而言,目前正是做好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的黄金时间。在市场持续疲软,业务订单长期不足的现实状态下,有很多企业正处在减员增效,深化改革的风口浪尖上。企业在资产重组、机构重组、人员重组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重点的留住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 苏州昆山建国水泥制品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由于该企业在有关科研院所的支持下,较早完成各类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技术的储备,独树一帜的满足了各类建设工程对高性能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的需求。企业的业务量虽然减少了,但产品的品质和企业品牌却在逆境中不断提升,市场的主动权始终掌控在企业自己手中。高性能混凝土已成为昆山建国在苏州地区的一张名片。
现在,企业生存之道的内涵不在于你做的企业规模有多大,而在于企业经营质量的高低。所以,现在看一个企业的优劣、好坏,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产品的品质,二是企业的现金流。而这其中,人才是关键。有条件的企业,从现在起,应高度重视高性能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配制技术的储备工作,同时,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做好高性能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的宣传推介工作,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细致的解决在生产、应用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性能混凝土的市场化率逐步提升。随着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推进,高性能混凝土全面取代普通混凝土也将成为必然。这个过程可能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是:应势而备、顺势而为、渐行渐进,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混凝土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不落伍、不掉队。
三、关于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房屋建筑
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房屋建筑,也是发展方向,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目前正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向前推进。随着装配式房屋建筑的推广和钢筋混凝土预制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商品混凝土在房屋建设中的占比必然相对减少。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我认为,预拌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构件是并驾齐驱、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方面,竭力推崇其中一项而全面否定另一项,都是极不科学的态度。对商品混凝土企业而言,在当前形势下,要在建好、管好自己主业的同时,要开始考虑企业如何转轨发展的问题。
建筑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在我国(省)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和后发之势。我们目前能做的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结合企业自身的势力和能力,思考或探索如何向产业链延伸的可行性。就象宜兴的赛特集团一样,他们在做好钢结构主业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商品混凝土、商品砂浆和钢结构与预制钢筋混凝土装配式房屋建筑组合体系,使企业综合势力得到大幅提升,企业抗干扰、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该公司已成功在香港主版上市,成为我省钢结构、混凝土两大行业延产业链延伸发展的典型。
对商品混凝土企业而言,开发预制装配式房屋建筑体系或开发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以及与钢结构住宅相配套的墙体材料等,应该说有一定的便利条件。但在企业的人才结构、场地条件、投资配置等方面,上述项目比投资商品混凝土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在运营方式上要打破甚至颠覆原有的运作系统,投资回报周期也比较长,是一项需要实力与耐力的勇敢者的投资项目。一般的企业切不可盲目上马,更不能一哄而上。
在我们即将告别2015年。迎来“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时候,新的更大考验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从我们在各地了解到的情况来分析,整体经济增速仍然动力不足;基本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充满更多变数,年底前市场有所回暖的势头,已不可能迅速扭转目前混凝土行业的颓势,更严峻的考验将出现在2016年。
经验和教训告诫我们,此时此刻,企业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自觉过滤掉那些不讲科学,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市场喧嚣和浮躁。为此,我们只有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用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永不停止的创新思维,才能适应变化莫测的社会潮流,才不至于被社会变革和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