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化解水泥行业过剩困局——对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16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核心提示: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凸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生产端入手,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对于煤炭、钢铁、水泥等长期过剩的行业来说,尤为急切、至关重要。

供给侧改革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唯一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凸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生产端入手,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对于煤炭、钢铁、水泥等长期过剩的行业来说,尤为急切、至关重要。


中国是全球水泥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国内外经济高速增长,中国水泥产能迅速跃居世界第一,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均为国际一流。与此同时,作为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水泥行业在长期粗放式发展模式下,也积累了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沉疴顽疾。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水泥行业从高速增长期进入平台过渡期,这一矛盾更加凸显。去年全国水泥销量23.5亿吨,25年来首次下降,各区域价格效益全面下滑,行业里近半数企业亏损。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行业需求不足状况仍将蔓延,加上供给量的增加、新建在建产能的释放,水泥产能预计超过40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经营困难程度和企业亏损面将持续扩大。而且,由于存在运距短、储存期短等特性,相比其他过剩产业,水泥价格下跌会更为迅猛,恶仗乱仗会打得更为惨烈。去年已有半数企业产生亏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和政策支持,供需失衡愈演愈烈,水泥行业今年就可能面临全行业亏损,甚至比现在的钢铁、煤炭行业更困难。


供给侧改革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唯一选择,是必由之路,也是突围之路。“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尚有20亿—25亿吨的市场需求托底,我们必须抓住这段调整转型的黄金窗口,坚定不移做好供给侧改革,果断地去产能、调结构,彻底扭转行业命运。如果久拖不决,未来将不再有合理的盈利支撑结构调整,也不再有充足的时间解决过剩矛盾,“十三五”之后,一旦行业滑入减量期,问题积重难返,调整起来会更痛苦。


打好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的组合拳


做好供给侧改革时不我待,水泥行业应凝聚共识,主动出击,围绕调整结构和优化市场,打好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的“七招”组合拳。


一是鼓励联合重组。从国际经验看,解决过剩问题必须由大企业整合市场,增加行业集中度,从做工厂、做产量,到做市场、做系统,兼顾好各种资源和各方利益,让过剩产能退而有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循环。以日本为例,经过大规模重组,水泥产能从泡沫经济时期的1.2亿吨降至4500万吨,水泥价格每吨100美元左右,是中国水泥价格的一倍。中国建材集团是水泥行业的整合者,过去几年间迅速重组上千家水泥企业,推动中国水泥行业集中度从2008年的16%增至现在的53%左右,但相较于发达国家70%到80%的集中度,仍有差距。集中度是价格稳定和企业获利的前提,联合重组的目的就是增加集中度、平衡供需矛盾,进而提高效益。对于实施重组的大企业,国家应在贷款、融资、税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按区域形成核心利润区,鼓励以产能互换、租赁、托管、交叉持股、联合销售等方式进行重组,同时引导重组企业加强管理整合,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二是严格禁止建新线。当前中国水泥行业无处不过剩、无时不过剩,已无淡旺季之分,必须坚决遏制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的新建。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开展大规模行业整合,带动水泥行业实现了盈利,可恰恰因为“仍有利润”,一些地方和企业仍在大干快上,来之不易的健康市场毁于一旦。综观全球水泥行业,过剩行业经过大规模整合均进入长期稳定阶段,盲目建新线被严令禁止。而我们的情况往往是,前面大企业艰难重组,后面新建者屡禁不绝,“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行业陷入再限再建、越限越多的怪圈。现在国家要求钢铁、煤炭行业设定总量的“天花板”,三年内新上项目一律不得核准备案。水泥行业也要彻底关上新建的大门,等量淘汰、异地置换、新增产能技术改造、用新线进行垃圾焚烧协同处置……任何改头换面的新建方式都应坚决禁止。


三是加大淘汰力度。中央提出化解过剩产能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其中“淘汰一批”既包括淘汰落后的低端产能,也包括淘汰富余的先进产能。首先,加大水泥落后产能出清力度,彻底淘汰小立窑和日产2500吨以下的熟料线。其次,淘汰过剩的日产2500吨、5000吨熟料线。5000吨熟料线尽管技术已很成熟,但过剩后同样会造成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所以要视情况关闭,一切服从于市场。关停工厂必然有阵痛,但却是绕不过去的关口,这就像种田要间苗,留下的苗才能长得更好,确保大田的总体收益。再次,淘汰低标号32.5水泥。国际上,42.5水泥占比50%、52.5和62.5水泥占比50%,而我国32.5水泥用量达50%到60%。32.5水泥是个大杂烩,一些企业为了蝇头小利,本来是70%的熟料加30%的混合材,现在却用30%的熟料加70%的混合材,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下一步,PC32.5、PC32.5R、32.5粉煤灰水泥、32.5矿渣水泥等都应全部淘汰,直径3.2米以下的水泥粉磨也应废除。此外,还要强化技术创新,围绕高端需求,大力推广特种水泥、水泥预制构件、高等级混凝土等,不断优化供给结构。


四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牵引下,水泥走出去已从只卖装备的时代迈入全方位投资、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时代。行业应紧抓国际化机遇,从以本土市场为主转向“一带一路”等市场,提高海外占比,开辟长期市场需求。为推动水泥企业走出去,国家可考虑给予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企业输出优势产能。对于那些在国内积极关停并转的企业,走出去时也可给予一些政策支持,比如纳入国家专项建设资金贷款,以强化走出去与消减国内过剩产能之间的良性关系。


五是大力开展错峰生产。解决过剩问题要更多运用市场办法,供给侧限产就是当前应对市场需求下滑的主要应急手段,指的是用环保、技术、能耗、安全等硬性指标控制供给,推动高消耗、高排放、低端产能退出,加快行业转型。去年,工信部和环保部联合发文要求在北方采暖区全面试行冬季水泥错峰生产,实施效果很好。今后,错峰生产不仅应该常态化,还应该增加内涵,实施减霾错峰、限碳错峰、春节淡季错峰、高温雨季错峰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推广。以销定产是不变的铁律。2011年,江浙一带因用电紧张,水泥行业一度被拉闸限产,没想到因祸得福,市场供需关系趋于平衡,行业利润创历史最高。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部分水泥企业放量抢占市场,导致行业利润全线下滑。实践证明,限产是保持供需平衡的必要措施,以牺牲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换得行业的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必须长期坚持。


六是开展以协会为主导的行业自律。所谓自律,就是在过剩经济中,企业要顾全大局,顾全他人,不搞盲目新建,不搞恶意杀价,不搞低价倾销,从竞争到竞合,实现包容性增长。在国外,维持市场健康的工作主要由行业公会来做,公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销量和价格,维护本土市场,对国外企业实施反倾销。我们也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加大行业管理力度,促进企业间诚信建设,建立市场行为约束机制。


七是支持大企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从全球来看,水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长则40年,短则15年。大企业应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主动担当,负重致远,引领行业走上竞争有序、价格稳定、充满活力、健康运行的发展道路。作为水泥行业的领袖企业,多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围绕供给侧改革,推进联合重组、强化市场竞合、引领技术进步,为行业撑起共生多赢的大伞。新常态下,我们将继续发挥大企业作用,带头淘汰32.5标号水泥、带头关闭富余产能、带头不新建生产线、带头执行错峰限产、带头稳定市场价格,做维护行业健康的中流砥柱。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