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2月21日至今年5月6日,中建西部建设重庆公司九龙站两条240生产线5个半月突破混凝土16万方的生产方量,但却十分难能可贵地创造了“零堵管”的重庆纪录。
为彻底消除以往由于采取“一前台一工地”纵向到底而存在个别工程项目监控盲区的弊端,该站特地设置了具备统筹管理权限职责的客服小分队。即每位客服队员主管某一个工程项目,并全面详细关注掌握其它工程项目的重要讯息与需求,以便在紧急情况下由客服团队负责人予以统一安排部署和协调,以真正达到混凝土浇筑“全程有监督、质量有保障、服务有品质。”
该站不仅重新引进24辆进口的大载量罐车,而且和专业性更强的公司一同管理泵送设备。几个月来,该站在每次较大方量混凝土浇筑前,都一定会对泵车安排、泵管拆接深思熟虑地提出合理化、规范性意见与建议,并携手专业公司、专业团队予以专业化的严格管理,由此确保各台机车设备自始至终地正常运转。
为切实把好进站的原材料质量关,该站一是在每月数次主动赴原材料生产厂家,宣贯公司对砂石等材料质量指标要求的同时,专门组织技术、材料专业人员到原材料产地做现场勘测,使所有进站的机制砂细度模数达到相当理想的2.6;二是邀请水泥厂商到混凝土搅拌站现场实验室,以其实际分析的数据为准绳,来比拼双方在水泥各项性能参数的检测水平,使得作为混凝土重要原材料的水泥质量日趋优良稳定。由此,该站大胆而又科学合理地实行100%机制砂生产混凝土,既很好响应了国家关于河砂开采的禁令,又进一步有效提升了“绿色搅拌站”建设的深度与厚度。
“混凝土+”眼下仍然极少有人会联系于“信息化”,而该站却首次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在每车混凝土“出站-现场、现场-浇筑、浇筑-维护”三个环节中广泛使用微信、QQ等软件,并通过视频以及手机、图片进行直观沟通,让客服人员在施工现场能够对混凝土生产、运输等各项实况准确判断,避免混凝土工作性能等方面的调整滞后、沟通脱节和阻塞。另一方面,混凝土运输抵达施工现场后,客服人员会同样把混凝土即时状态以视频方式传输反馈到搅拌站,使得质检员及时掌握混凝土的性能变化,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措施。正是因为不折不扣地实施这种“双把关”,确保了今年以来包括工期只有国家定额工期一半的的重庆惠科特大方量筏板混凝土在内的16万方混凝土保质保量地顺利浇筑,创造了重庆市两百多家搅拌站“零堵管”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