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政策&市场:装配式建筑需双核驱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11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设报
核心提示:8月1日起,随着《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办法》的实施,该市符合装配整体式建筑示范的项目,将明确继续享受每平方米补贴100元,这一标准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同等补贴水平。同时,装配整体式建筑单个示范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

8月1日起,随着《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办法》的实施,该市符合装配整体式建筑示范的项目,将明确继续享受每平方米补贴100元,这一标准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同等补贴水平。同时,装配整体式建筑单个示范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


“可以看到,从2013年以来围绕建筑工业化的会议、大的文件、大的精神是比较密集的,国家到地方的一系列的政策陆续出台。”据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肖明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个城市出台了60多项政策,从规划、财政、金融、技术、体系、监管等一系列的政策对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提供了支持。


在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专访时,对于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西班牙大型预制建筑协会副会长、国家楼板生产集团主席Francisco Concejo表示:“中国现在走的路是正确的路,并且充分考虑了国情。预制产业与装配式建筑与市场的需求有很强的关联,现在中国的市场需求是以住宅为主,起步阶段会围绕住宅开展。而随着产业化的推进,装配式将在不同的公共建筑、不同类型的建筑领域得到很好的推广和拓展。”


战略意义已不同


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早在建国初期住房短缺时,我国就在试图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尤其围绕着前苏联的技术框架,引进建筑工业化的理念并不断地实践。但由于当时过度集中于快速建造和节约成本,导致当时一批产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而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PC建筑也因为过快建造导致的质量问题而被诟病。


装配式建筑再度被热议,还是从2013年“国发1号文”--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第八条提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开始。


“当前我国这一轮的建筑工业化,应该说和上世纪的基本的目的、战略和意义是不同的,这一次的重点在于推动我国当前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要促进我国建设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改变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必须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和束缚,寻求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路径。”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表示,让我国的建筑业进入到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阶段,应该是这一次重提产业化的最终极的目的。“建筑业一定会走向一种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而这一次推广装配式住宅,应该和以前有非常根本性的不同。”


而肖明也表示,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一些地方的政策支撑已经陆续到位。如北京市除了建筑工业化整体宏观的政策,还有组织领导、产业规划、适用技术体系、市场激励、成本增量补贴、设计审查、施工监理、市场监管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设计,各个环节已经比较完备。同时,地方配套的技术体系和相关政策也是比较丰富的,目前全国已经有11个城市是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超过60个企业是国家产业化住宅的示范基地。


新一轮工业化实践,实际也是学习发达国家先进产业化的集成技术的过程,面对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的新变化和需求端升级的现实,刘东卫认为,从国外的住宅建筑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情况和中国的现实来看,发展支撑体和填充体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符合我国当前建筑业工业化的转型升级这种更加长久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向。“考虑到建筑全寿命期的设计建造和今后的使用更新的全过程,应该同步推进以主体结构的产业化和内装部品的产业化相结合,让主体建筑能长久,用新型支撑体和填充体建筑优化新型生产建造的方式。”


市场将成试金石


“现在去各地考察交流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太贵了’,这可能是发展当中的一个瓶颈,核心我觉得一定要转变到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上。”刘东卫坦言,当前要积极推进标准化的方法,同时要认识到顶层设计和系统构建。如果都以厂家为主、以单专业为中心,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不是全面的推动,会对整体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造成瓶颈和制约。“必须让购房者最终看到你的价值。”


“我们知道目前产业化包括装配式建筑主要还是政策在推动,我们还是在‘吃政策饭’。但对开发企业来说只有符合市场需求,才能够让我们的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真正发挥它的优势。”肖明也坦言,成本问题确实是目前困扰最大的问题。“在中国,我们大部分的项目还是以开发商来开发为主,如果说我们解决不了成本的问题,市场是没有主动性的,这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装配式住宅目前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但由于“技术+管理”的成熟度不高,造成技术落地的成本加大。“目前来看,整个建造过程的链条是不成熟的,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比成本问题更严重,其实也是成本问题的核心。但让设计单位全面配合和参与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通过梳理成熟的技术管理手册和要点,把控成本、工期控制因素,可以实现项目综合成本最优。”肖明说。


在欧洲,体系与标准的建设似乎走了一些弯路。德国Prilhofer咨询公司总裁Christian·Prilhofer介绍,欧洲花了50年才使装配式建筑系统变得成熟。据他介绍,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了开发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分歧,在预制工厂之间也出现了很多的竞争,这些小公司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不得不创造出预制体系来保住他们的市场份额,满足客户的需求,被动开始了这个体系的制造和发展。他认为,中国在装配式住宅上还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和规则,需要尽快地做出改变,制定标准、规范然后开始推广新的系统。


而在日本,这一方面则显得相对高效。二战后,日本首先通过政府大量的公用住房建设推动了整个住宅领域的标准化,构建了一个国家层面完整的建筑体系;其次在建筑主体上,明确了装配式是其中一个主主要的技术方向和开发方式;最后是围绕装配式建筑的住宅部品技术的开发。据刘东卫介绍,在今天日本除了几个大型住宅集团之外,大概还有几十家关于内装部品的集成化生产的公司,数量非常惊人,其内装产业非常发达,市场化也非常有活力。


“中国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国家,装配式建筑这条路在欧洲已经走了很多年了,中国起点更高,肯定也会走得更快。中国会基于之前的一些经验,把起点调整到另外一个高度。我建议、鼓励中国基于全球化的交流平台,融合所有的技术,去走一条新的道路出来,引导全国去走这条路。接下来,就会引导整个世界。” Francisco Concejo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