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滩大坝高216.5米,混凝土总量约700万立方米,是世界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是筑坝史上的重大突破。坝型有施工程序简化、机械化程度高、工期短、成本低、安全等优点,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坝型。但缺点突出:高温季节施工易产生危害性裂缝,夏季要停工避暑。上世纪80年代,结合当时设计理论和技术水平,龙滩决定采用技术成熟的常态混凝土坝。
“200米级高坝采用碾压混凝土坝型,风险大,世界上没有先例。”
“没先例也要搞。我们‘摸石头过河’!”我国水电专家敢于解放思想。随着技术发展,他们改用常态混凝土“包裹”坝芯碾压混凝土的“金包银”筑坝手段。但同时浇筑两种材料、工艺不同的混凝土,相互干扰大,难以“又好又快”。
“胆子再大一点!如能解决好温度控制问题,可以建碾压混凝土高坝。”中国水电专家锲而不舍、锐意破解世界难题。
解放思想,靠拍脑袋不行,需要科技支撑。“八五”和“九五”时期,我国集中最优秀的水电专家,历经十年自主创新,为龙滩量身打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筑坝技术——“特殊气候下的碾压混凝土快速施工技术”。通过提高混凝土生产、运输和仓面布料能力使之快速覆盖,并嵌入独到的层间处理技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初凝时间。至此,我国实现200米级高碾压混凝土坝全天候施工的重大突破!
“摸石头过河”,终于过了河。龙滩建设者果断决定建设全断面、全高度碾压混凝土坝!龙滩大坝具备了快速浇筑的“先天”优势。
随即,优化工程枢纽布置成为“解放”的重点。先前,为避开左岸上游不稳定的蠕变体,机组布置采用“5+4”方案,即坝后放置5台机组,厂房放置4台机组。
简单最好!能否除去蠕变体对厂房规模的桎梏,把机组全装进地下厂房,从而简化坝体减少施工干扰?两院院士潘家铮说:“这不是刻意追求成为‘世界最大的地下厂房’,而是又好又快建设大坝的需要。”
带着思想解放的动力,水电专家开始新一轮科技攻关。上世纪90年代末,形成综合处理方案——挖掉最顶部、最不稳定的100多万立方米蠕变体,采取排水、压脚、锚固技术牢牢锁定其余的蠕变体。 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肖峰说:“地下厂房可按安装全部9台机组的规模建设,实现坝体简化、大坝快速崛起。”
设计是龙头。建设者解放思想,通过科技攻关敲定坝型和枢纽设计的综合最优方案,为龙滩大坝崛起铺设了又好又快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