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主要观点:在行业景气度下降时,市场会给公司较低的价格,行业内龙头企业的投资价值凸现。
水泥需求增长将放缓。水泥的需求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关度较高,固定资产投资实际规模增幅出现下降,水泥需求增长幅度也将随之下降。水泥供应在行业进入门槛提高和落后产能淘汰的双重影响下总产能增长也较慢,水泥价格的上升反映了供求关系保持平衡。
水泥行业整合速度不断加快。基于水泥行业特点,并且由于国家政策对新的水泥产能严格的审批制度,国内更多的大型水泥企业开始选择兼并收购作为主要的产能扩张方式,行业重新洗牌已经开始。
关注具有良好管理水平及区域价格控制力较强的公司。未来水泥企业的竞争优势会更多的体现在实现差异化的能力上,公司的管理水平将成为大型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区域领先的中,小型水泥公司能较好的控制本地水泥价格,有比较稳定的盈利能力,也值得关注。如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天山股份等。
一、行业回顾
1.中国水泥行业进入平稳增长期
根据发改委统计,2007年水泥产量达到13.6亿吨,同比增长10.12%。08年1-6月我国水泥产量64,804.74万吨,同比增长8.7%,远低于07年同期的16.0%;第一季度同比增长9.2%,第二季度同比增长8.4%,水泥产量增速明显放缓。显示水泥行业进入平稳增长期。
2008年上半年,水泥制造业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67.6亿元,同比增长29.29%;实现营业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30.18%;实现利润总额296亿元,同比增长29.5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34.9亿元,同比增长49.02%;销售毛利率25.41%。
2.人均累计消费量较低,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2008年预计中国人均水泥消费量为1000公斤,人均累计消费量为9.1吨,我国的城镇化率水平45%,从世界水泥消费峰值出现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水泥消费峰值还未到来,未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供求关系决定水泥行业景气度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水泥需求增幅将下降。
水泥需求和固定投资水平相关度较高,据发改委预测,"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将保持在20%-25%左右。宏观经济发展的增速出现周期性降低,对水泥产品仍将有较高的需求但总体增幅可能下降。
2.落后产能淘汰改变水泥产能结构,抑制水泥总产量
2007年全国实际淘汰落后产能7000万吨(计划淘汰5000万吨)。"十一五"期间计划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5亿吨,预计2008年-2010年落后水泥产能的淘汰力度会进一步加大。2007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推出《2007-2010年全国分省市淘汰落后水泥能力计划表》,量化淘汰落后产能指标,并与各省市自治区政府签署淘汰责任书,以明确淘汰的进度和责任。根据计划表,2007-2008年全国计划淘汰1.36亿吨,2009-2010年计划淘汰1.48亿吨。
3.水泥价格提升反应了供求关系保持稳定
我国六地区重点联系水泥企业的水泥价格来看,在水泥需求与煤炭价格上涨的拉动下,水泥价格同比出现上涨,作为工业快速消费品的水泥能够顺利将成本向下游转移,说明了供求关系仍然保持平衡。
三、下半年水泥企业成本压力将减轻
2008年,水泥中煤炭和电力的消耗分别占到水泥总成本的41%和24%,是水泥生产成本的主要来源。
煤价方面,在经历了2008年上半年的大幅上涨后,在宏观经济减速及动力煤控制价格的影响下,下半年再度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低。水泥行业的生产成本在下半年不会出现明显增加。
电价方面,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6月30日开始实施了一次电价调整方案,对水泥等六类高耗能产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电价调整后,全国上网电价平均上调11.74元/千千瓦时,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4.94元/千千瓦时,相当于销售电价每千瓦时上调2.494分。
2007年年初以来煤炭价格持续攀升,电煤平均价格涨幅早已经达到煤电联动所规定的5%上限,不过由于在2007年2-5月份煤炭市场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下跌,同时国内CPI指数一直在高位运行,导致电价迟迟不能得到调整。2008年CPI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地区开始对电煤限价。
2008年6月20日,电价再次调整,此次电价调整后,全国上网电价平均上调11.99元/千千瓦时,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5.19元/千千瓦时,相当于销售电价每度上调2.5分钱。将增加水泥总成本的2.5%,对水泥企业影响不大。
从1999年以来,水泥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的上升趋势说明水泥行业向下游传递成本的能力在增强。
四、水泥行业整合速度不断加快
1.水泥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
2007年我国水泥产量达到13.5亿吨,企业平均年产量不到30万吨,仅为国外水泥生产商的1/5;而印度水泥行业前五大厂商产量占全行业产量的51%。全球五大水泥公司产能占全球产能50%。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8年以来随着水泥行业兼并收购的加速,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得到迅速提高,未来水泥市场将集中在包括中国建材,中材集团,海螺水泥等少数企业手中,水泥行业也将完成从强周期行业向弱周期行业的转变,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理性的、合理的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必将进一步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水平,摊薄固定成本,同时提高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对下游客户的掌控能力,扩大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2.中国的水泥行业整合将加速
由于销售半径的存在,水泥企业会尽可能的扩大地区内的生产规模以实现对水泥价格的控制能力。水泥产品的同质性又使水泥行业的规模效应很明显,在完成了对某个地区的垄断后,水泥企业会选择跨地区的兼并收购以实现更大利益;从世界水泥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巨型的水泥集团都是从产能扩张开始,通过大规模的收购兼并来实现企业跨越式成长的。当水泥集团完成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布局后,就能很好的抵御景气周期对企业的影响,这也是水泥企业为抵御行业风险而必须经历的发展之路。
由于环保节能要求及国家政策对新的水泥产能严格的审批制度使行业进入门槛大幅度提高,国内更多的大型水泥企业也开始选择兼并收购作为主要的产能扩张方式,行业重新洗牌已经开始。
目前大水泥企业在落后产能淘汰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并购,扩大市场份额。我国水泥行业在经历04、05年的民营收购国企,06年外资收购内资,07年开始的央企发力,区域龙头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海螺水泥通过前期大量收购小企业以及自身建线,形成"T"型战略进入华东、中南,并开始挺进西南等地区;中国建材2007年加大发力,在中联水泥的淮海区域市场基础上,拓展华南四省一市的水泥业务并进一步向全国延伸;拉法基2005年发力,继与瑞安建业合并中国业务之后,收购ST双马,从而巩固了在西南水泥市场霸主地位;中材在收购新疆天山、赛马实业和冀东水泥之后,逐步在北部地区形成区域势力;华新水泥凭借Holcim的加盟,进一步推进"十"字形战略和纵向一体化。
国内的央企中国建材在2007年和2008年购并了1.8亿吨的水泥产能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泥集团。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制造、流通为一体,拥有产业、科技、成套装备、物流贸易四大业务板块的国家级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直接管理的全资、控股企业17家,控股上市公司4家,其中海外上市公司1家,参股上市公司12家。组建南方水泥集团是中国建材集团的"绿地战略"的具体体现,即抢占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公司总部计划设在上海,首批加盟的公司有福建水泥、江西水泥、浙江尖峰水泥三家上市公司,还有浙江水泥(光宇集团)、湖南韶峰水泥和浙江虎山水泥。中国建材集团的两大水泥平台-中联水泥和南方水泥,一南一北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将形成了合围之势,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其地理位置和海螺相互交叉,但与海螺集团发生价格战可能性并不大,随着区域市场被少数企业控制,区域内水泥价格将保持稳定。
近两年来,外资水泥巨头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如拉法基到目前在中国控制了接近2000万吨的产能,计划在2010年达到4000万吨;豪西盟控股华新水泥已经获得国家批准;台湾水泥声称到2008年即可达到2000万吨等。
外资进入短期内对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带来市场秩序的改善,比如传统水泥行业垫资的问题导致货款风险,外资进来以后,改变了行业的原有秩序,使市场更为规范;二是鲶鱼效应,促进各个水泥企业狠抓质量和管理,尽可能地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通过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的能力和差异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