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2014河南省散装水泥供应量争取达8800万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14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材报
核心提示: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河南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总结2013年工作,表彰先进,交流经验,部署2014年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工作。河南省散装水泥工作会于近日在郑州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市、县主管部门与散办近5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河南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总结2013年工作,表彰先进,交流经验,部署2014年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工作。河南省散装水泥工作会于近日在郑州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市、县主管部门与散办近5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处长李嘉建、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理事长丁建一、河南省商务厅副厅长魏国庭,以及省公安厅、环保厅、交通运输厅、安监局、质监局、中国电信河南分公司的相关领导也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


会议由河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副主任刘焕胜主持,河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副主任程相仁首先传达贯彻了省政府“关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推进现代化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省安监局、交通运输厅、公安厅“关于加快推进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实施工作的通知”,还宣读了河南省商务厅“关于表彰2013年度河南省发展散装水泥管理先进单位的决定”。河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主任朱南纪做工作报告,河南省商务厅副厅长魏国庭在会上发表讲话。


朱南纪在工作报告中对2013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他说,2013年,是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关键的一年。河南散装水泥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按照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的战略要求,全省各级散办干部职工积极推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了全年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散装水泥供应量目标。全年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8694万吨,提前两年实现河南“十二五”期间8000万吨的散装水泥发展目标。完成全年目标7500万吨的116%,较上年同期净增1306万吨,增幅为17.67%,散装率为51.86%。散装水泥供应量居全国第4位,中部六省第1位。超额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省商务厅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116%,其中,节约标准煤199.75万吨,节约电力6.26亿度,减少粉尘排放87.3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9.35万吨,创造社会经济综合效益39亿元。同时减少污染、消除噪音,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物流装备水平大幅提高。截至2013年底,全省散装水泥设备综合配套能力达到9000万吨,有效的保证了市场发展需求。


朱南纪对2014年河南散装水泥工作总体思路及发展目标提出要求:2014年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推进城乡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供应体系建设,完善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有效运用好河南省散装水泥信息网和散装水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散装水泥等专用车辆的监管;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延伸散装水泥产业链,努力提高全省水泥散装化水平,营造主动有效的发展散装水泥氛围。


主要发展目标: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确保8600万吨,争取达到8800万吨。为了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朱南纪强调指出:2014年必须扎实有效地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学习、贯彻、落实好散装水泥法规政策。做好《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推进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宣传贯彻。积极“推进城乡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供应体系建设”。加快散装水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砂浆“禁现”和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的投入。重点培育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保证市场供应;做好《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按照《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意见要求,强化扬尘综合治理。积极推行绿色施工,水泥使用量在500吨以上的各类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市政工程等工地应使用散装水泥,城市建城区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配制砂浆,普通砂浆应使用散装预拌砂浆。严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要求,制定明确实施细则,明确职责,建立分工协调机制,积极做好落实工作;进一步落实《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实施意见》。按照文件要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以云计算平台为载体,对现有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河南省散装水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要加快分级平台的建设进度,省散办要会同有关部门适时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开展信息平台应用特别是信息管理的内容培训。早日实现对全省散装水泥等专用车辆的动态监管,为企业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努力实现行业信息动态化、智能化管理。为各级散装水泥主管机构实施行业监督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为行业企业提供办事、咨询、服务平台。


二是推进城乡散装水泥使用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城市预拌砂浆“禁现”工作。认真贯彻商务部、建设部等六部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加强对预拌砂浆生产、运输和物流配送等全过程的协调服务;加快培养预拌砂浆的生产和应用技术人员,做好符合规划要求的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备案管理工作,加强砂浆“禁现”工作的督导、检查,确保预拌砂浆的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探索适应和服务建筑工业化的有效途径,推动散装水泥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发展,延伸散装水泥产业链。扩大预拌混凝土城市“禁现”范围。首先做好省直管(县、市)预拌混凝土城区禁止现场搅拌工作;其次做好县(市)级城区预拌混凝土“禁现”工作,各省辖市要加强指导,列出时间表;同时做好乡镇预拌混凝土推广使用工作。创新农村散装水泥发展新思路。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培育和建立的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县(市、区)和示范点,在当地的农村推散工作中起到了推动和带动作用,真正达到了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效果。尤其是农村预拌混凝土的应用推广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为此,要继续做好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县(市、区)、示范点的验收和复验工作。特别是省直管县(市)在这方面要积极努力,虽然时间短,但要加快步伐赶上来。


三是运用好两个河南省散装水泥信息平台。散装水泥等专用车辆综合信息监控平台和河南省散装水泥信息网平台已经发挥出显著的作用。各地市要根据省安监局、公安厅、交通厅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做好专用车辆道路交通安全动态监控系统的安装、联网、监控工作,做好散装水泥专用车辆备案和驾驶员的日常教育培训工作,从源头上把好行车安全关。2014年5月1日前,确保完成“动态监控系统”全面部署和管理应用。省平台车辆信息的采集录入,争取在6月达到12000辆;做好省级平台的监控分析通报工作;做好各省辖市车辆使用单位信息的采集分析;制定车属单位及驾驶员培训方案;组织有关单位对问题严重的车属单位进行约谈整改,排除事故隐患。同时还要求各地市用好河南省散装水泥信息网平台,为平台多提供信息,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共同为散装水泥事业的发展积极努力。也希望各地能够借助这个平台,进一步扩大视野、扩大交流,做好散装水泥的宣传工作。


四是加大散装水泥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鼓励和引导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关键技术和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特别是开发适合农村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配套装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应用与推广。各地要加强设备的研制和开发,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


五是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各级散办要把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任务来抓,认真组织学习,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二十条意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对省直管县(市)的业务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组织好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做好执法培训工作,提升执法能力;做好财务、统计、信息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做好对专用车辆备案管理基础培训。


河南省商务厅副厅长魏国庭在会上作总结讲话。他说:各地市参加会议的领导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要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努力抓好各项工作。环保无小事,民生实大事,作为各级散办得领导要做到守土有责,要增强责任感;要广泛深入地做好发展推广散装水泥的宣传工作,把发展推广散装水泥作为事业来做好,散装水泥已不是行业,发展到目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我们从事这项事业,应当引以为豪;我们必须积极引导散装水泥企业向新兴的产业转型,减少环境污染,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在禁现方面还要加大推进力度,向县级拓展,要引导散装水泥装备企业创新发展,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制要加大投入,做出成效,为农村大力发展推广散装水泥事业做出贡献;同时,要增强对禁现工作的监管力度,监管是省政府赋予各级散办得职能,我们要敢于担当、历职尽责,把事实办实、好事办好;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点带面、创新发展,以此来促进散装水泥工作的全面发展;期望全省散装水泥行业的干部职工积极作为,志在前面,有为才有位;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真抓事干、坚持创新发展,我们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走向辉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