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8级地震,看到顷刻间被夷为平地的村庄、县城,流离失所的灾民,瓦砾下弱小无助的孩子……智海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建新再也按捺不住,5月13日早上8时,他在第一时间向全体员工发出了捐资救灾的号召,5月13日当天,集团所在的三省四地分公司共有2283人参与捐款,捐资总额59136元。5月14日,冯建新果断决定以“智海企业集团”名义向灾区捐款100万元;5月15日,他再次决定在珠海、海口两地以企业名义向当地红十字会分别捐款10万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冯建新有句常说的话:“我们办企业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承担一种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他从来都把道义作为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君子以厚德载物”,崇尚道德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有所得;对个人得失总是计较的人,反而无所得。
冯建新曾感慨地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支持教育、服务教育正是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冯建新领导智海企业集团向企业周边地区、山区实施各类帮贫扶困、公益募捐和送温暖活动200余次,累计捐款、捐物共计人民币580余万元。
在许多企业还在商潮中大浪淘金时,智海集团就先后投资新建了三所“希望小学”。
从2002年到2007年,正是冯建新事业发展的高峰期,在他的倡导下,智海集团在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6所院校设立“智海助学金”,并以逐年滚动的形式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5年的时间,智海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共达117名,年资助金额44.5万元。2007年11月,冯建新以企业名义一次性向太原市慈善总会捐“慈善基金”1000万元用于教育事业,把企业捐资助学再一次升华到新的高度。
今年10月,在山西省工商联、省妇联及太原市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智海在山西省16个县启动“智海爱心行动——春蕾桥”活动,年资助中、小学贫困学童1000名。
“责任”这个词在智海企业集团整个管理体系中的意义非同寻常,责任的背后蕴藏着的不仅是对社会、也有对员工的一片爱心。
“对员工,我要做得非常简单,就是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家的温馨。”冯建新真诚地说。凡在智海工龄满一年员工的子女,都可享受报销学费的福利直至高中毕业;智海员工的子女考入大学,集团一次性发给助学金;智海为员工缴纳各项保险,以及大病医疗互助金,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善待员工,用行动体现着智海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这已经成为冯建新追求人性化管理的信条。一家纯民营性质的企业能主动做到这些,并不多见。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胆大还要心细
成功者的秘笈在于不断求新。没有敢为人先的精神,永远只能吃别人嚼过的骨头。同样。没有高瞻远瞩的胆识,也不能铸就智海企业集团如日中天的事业。
10年的时间有多长?10年的时间能做什么?10年,智海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桩基施工队发展成为拥有三省四地7个搅拌站,17条混凝土生产线,拥有山西省最大的水泥生产厂以及与之配套的运输、机械、安装、桩基、土建、房地产的产业链集团公司。这种跨越式发展让人钦佩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惊讶的目光——智海是如何做到的?
20多年前,中国的商品混凝土从上海、常州开始起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范围开始不同程度地推广和使用了商品混凝土。1996年山西省建设委员会转发了建设部《关于加快预伴混凝土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商品混凝土应用技术列入重点推广项目。
同年3月,太原市政府以5号文件批转了市城建委《关于推广应用商品混凝土的实施意见》,揭开了山西以及太原推广商品混凝土的序幕。
正当一些国家建筑单位对是否上马预拌混凝土久议不决之时,冯建新凭着一种远见和胆识,当机立断,自筹资金,成为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在短短3个月内,冯建新率先在太原市建起了山西省第一座年产10万立方米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并于1997年1月28日向社会送出了第一车合格的商品混凝土。
首座搅拌站的建成投产,让冯建新看到了未来的曙光,使智海获得了先机,从而挖到了市场的第一桶金,也给智海的发展带来了扭转乾坤的机会。
冯建新这样总结这段辉煌的岁月:“智海的发展在于把握了市场先机,实现了急速扩张,一次次的扩张筑牢了企业的发展基石,使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万事俱备,1999年4月,太原智海集团有限公司成立,1999—2002年,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冯建新带领智海集团相继在太原再建了两座大型混凝土搅拌站,使混凝土产量在原基础上提高6倍之多。
充分的准备,良好的时机,加之国家着力打造沿江、沿海经济区的政策感召,使冯建新在山西商品混凝土市场已占据主导地位。
“做企业,绝对不能满足于良好的现状。”冯建新凭着强烈的“野心”,先后派员三下广州、六进珠海,对珠海商品混凝土市场进行了全面考察,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珠海的淇澳、临港建起两座年产1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搅拌站,一跃成为珠海市最具实力的商品混凝土企业。
扩张的脚步并没有停滞,2005年,随着海南经济的发展,智海又一次展开了扩张之翼,冯建新决定,在海南建站。这座搅拌站建成投产后承接了许多大型工程,使智海走出的脚步更加稳健。
可是,没有一帆风顺的旅程。在智海混凝土事业蓬勃发展之际,曾经遇到前所未有的两个难题:一方面市场的需求大幅度增加,需要进一步扩充实力;另一方面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水泥供应受到严重制约,且质量难以保证。
冯建新困惑了,如何在市场和供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他最大的难题。
然而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冯建新并没有退缩,他独辟蹊径,作出了产业链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在继续强化预拌混凝土主导产业的同时,上游向水泥制造业延伸,下游向建筑业、房地产业推进,用3到5年时间,完成产业链建设,形成了纵向产业链、横向连锁化、南北呼应的特色经营格局。
宁做黄埔军校,更是人才的吸金石
“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决定企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决胜的因素只有一个,它就是不断超越自我。”站在混凝土市场的最高点,冯建新坚定地这样要求自己。
冯建新深知,企业发展需要一个有力的文化支撑,需要一个永葆活力的人文环境。人才是企业品牌的灵魂,这些年来,智海以海纳百川的姿态网络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人才的任用上,做到人尽其才;在人才培养上,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在人才的管理上,形成了深厚的企业文化和独具特点的管理模式。
为打造百年智海,智海集团先后派出大批重要管理人员到北京大学进修深造,同时经常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来企业授课。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智海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人才。
有人曾说“智海是混凝土人才的黄埔军校,培训的差不多了,人就飞了”。随着市政建设规模的扩大,生产商品混凝土的企业越来越多,智海的一些员工,有被同行重金挖走的,也有自然流向同行企业的。
对此,冯建新有自己的看法:人从智海出去了,一是宣传了智海;二是为社会培养了人才;三是竞争对手强了,这也更有助于推动智海的发展。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从智海走出去的人在几年后又重新回到了智海。
两条路,我们都要走
“智海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今天的智海,正是因为它有大海的胸襟和气魄,有大海的志向和远见,正所谓智慧百川终成海。”谈起智海集团,冯建新很自豪。
2009年,智海描绘出新的战略蓝图:在金融危机的挑战下,坚持“以人为本”,把优秀的员工、热爱企业的员工以及为企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员工作为企业的财富对待,逐步体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思路,打造战无不胜的智海团队。
就在冯建新带领他的团队在混凝土企业拼杀之际,他选择了长江商学院作为他开拓思路的一条通道。
冯建新感慨地说:“长江的课程,真的让我收获了很多,不论是办企业,还是为人处世,都为我展开了另一种思路。”
长江商学院教授的精妙讲解,使冯建新视野得以开阔,思维得以升华。他坦言,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需要汲取西方国家的管理精华,融会贯通。
“提升社会责任感,并以产业报国为使命,才能使中国混凝土业走向国际市场。长江无疑能够帮我实现这样的梦想。”作为长江商学院的优秀学员,冯建新心存感激。
想到未来,冯建新信心十足地保证:“智海的未来,这两条路是必须要走的:在国内市场做老大,同时进军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