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当前,能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建筑节能的话题更因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备受关注。

  来自7月份的最新信息,全国性的《建筑节能法》正在审议中,很快即将出台。欲以立法手段对建筑节能进行有效监督。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韦延年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意义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国家加紧对“建筑节能”立法,是何背景?

  韦延年:建筑节能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供应严重不足的国家。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非常大,住宅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问题十分突出,这与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主题相去甚远。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完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支撑体系,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这才是科学发展之路。七月初,国务院决定《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的就在于以立法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记者:什么叫建筑节能?

  韦延年: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

  记者:建筑节能包括哪些内容?

  韦延年:概括地讲,就是“四节”,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大多数人对建筑节能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建筑材料、水电气等方面的节能,而采暖、照明等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往往被忽视掉。其实,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和建筑设备的使用是相辅相成的。把建筑围护结构做好,建筑材料选好,只是创造了节能的条件,使房间的负荷变小了,但真正的能耗还是在用能设备的使用上,如采暖、空调等。这些设备如果使用不好,围护结构做得再好,建筑能耗还是会很大的。

  原因落后的住宅建设和消费方式

  记者: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的问题有多严重?

  韦延年: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鼎旺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

  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而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以如此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700亿平方米,这将消耗和浪费掉大量的能源。

  记者:有数据表明,我国住宅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这是个什么水平?

  韦延年:我们住宅建设用钢平均每平方米55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10%-25%,水泥用量为221.5公斤,每一立方米混凝土比发达国家要多消耗80公斤水泥。从土地占用来看,发达国家城市人均用地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平均是83.3平方米,我们城镇人均用地为133平方米。同时,从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住宅使用能耗为相同技术条件下发达国家的两到三倍。从水资源消耗来看,我国卫生洁具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

  记者: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住宅建筑存在这么大的资源消耗,将预示着什么后果?

  韦延年:很明显,这将造成对能源的浪费,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到那时,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能力,这将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量。在当前国际能源危机明显加剧,世界能源供给结构转轨的大趋势下,为了节约我国有限的能源,为了我国拥有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家的安定强盛,应大力重视和发展节能建筑。

  记者:为什么在我国建筑消耗的能源占这么大的比重?

  韦延年:主要是落后的住宅建设方式造成的。不改变传统的住宅生产方式,就谈不上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应加快建立适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住宅建设和住房消费的模式。

  路径需要理念、资金和科技

  记者:目前,我国建筑上的能源浪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韦延年:我国公共建筑的能源浪费比较大。比如办公大楼里的空调温度调得很低、有人没人都开着灯,下班后所有电脑不关机。而且多数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并不好,室内环境品质也不好,消耗的能源并没有用到人的健康与舒适性上面,这种现象叫做“不合理用能”。因此对公共建筑,特别是用公共财政支付能源费用的建筑,应该作为节能的重点。

  记者:具体哪些措施和手段能有效推动建筑节能?

  韦延年:首先应该有节能理念。建筑节能不仅体现在住宅的建设过程中,使用过程中的节能也很重要。比如,写字楼里有很多公司特别是在一些外企,要求员工要穿西装、打领带,这样就很不利于节能,员工穿着轻薄,自然空调温度就可以调高一点,而空调的温度每调高一度,全年的能耗量可以降低8%左右,这个节约的能耗量还是很可观的。

  记者:除了思想上要重视外,现阶段,具体可从哪些方面对建筑节能进行改造?

  韦延年:还需要资金的投入、科技的投入。改善建筑环境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切入点,公共建筑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重点,而这些改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另外,具体到技术方面,与建筑装饰、建筑外立面改造结合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有效途径,还可通过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外窗及玻璃幕墙的热工性能等应用技术来改造。

  记者:据了解,多数房地产发展商对于建筑节能的反应比较平淡。有的认为,建筑节能有时费力不讨好,就算开发商加大投入,消费者也不一定买账。我国建筑节能的前景如何?

  韦延年:节能住宅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以及消费者的理解。我国现行的是以罚为主的政策,造成了现在的房地产商没有内在的动力去做节能,也不愿意多花钱来做节能。他们更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变强制措施为激励措施。我国的建筑节能潜力很大,政府、企业、消费者都应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自身做起,建筑节能做好了,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状况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专家简介

  韦延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曾从事建筑环境物理与房屋建筑热工的调查与研究工作,负责的研究课题曾获省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1988年—1997年,借调至深圳中国华西企业公司派驻加拿大多伦多市负责房地产投资管理工作。1998年—1999年,在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工作。1999年被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反聘,负责有关建筑环境物理与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工作。

  观点

  五道坎影响我国建筑节能

  ■陈淮(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一是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但该法侧重于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内容却显得相对薄弱,其中一般性原则,对建筑节能难以起到实际作用。二是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监管不严格。主管部门对建筑工程中违反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处罚不力,施工监管环节由于缺乏较为明确的节能检测和验收标准,使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缺乏科学的引导和必要的监管。三是建筑节能还缺乏足够的技术方面的支撑。主要表现在: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部分设计人员对节能标准的熟悉程度不够;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可选择性不足等。四是尚未形成良好的建筑节能的工作氛围。一些省市主管部门领导对建筑节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部分省市仍未建立建筑节能管理的专门机构;再有对建筑节能工作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五是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比例较低,工作进展不平衡。各地在工作进度上不平衡,总的看来,北方快、南方慢。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王铁宏(建设部总工程师)

  开展建筑节能要着重从五方面推进:一是搞好城镇供热体制和供热方式的改革;二是新建建筑必须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三是推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突出抓好政府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四是推广应用新型和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地缘热泵、水源热泵等的应用;五是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功能。

  建筑节地要从三个层面推进:第一是合理规划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抓好各类开发区的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二是加大墙改力度,进一步减少黏土砖的生产,每年生产黏土砖所破坏的耕地触目惊心,不少于50万亩;三是积极开发城市地下空间。

  建筑节水要从四个层面推进:一是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二是强化节水器具的推广应用;三是再生利用、中水回用和雨水回灌;四是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

  建筑节材要从四个层面推进:一是采用新型建筑体系;二是高强钢和高性能混凝土等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三是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四是开展建筑垃圾回收的研究和应用。

  链接

  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估计“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的目标要达到节约1.01亿吨标准煤。也就是说,减排4亿多吨二氧化碳气体,建设节能建筑的总面积累计要超过21.6亿平方米,这其中新建的建筑16亿平方米,既有建筑改造5.6亿平方米。

  主要工作:一是新建的建筑全面实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建立4个直辖市和北方地区达到65%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完成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100个示范工程,形成相关的技术配套政策;二是既有建筑的改造,尤其是公共建筑的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北方地区的供热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推动北方地区的既有的居住建筑的节能;三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的应用取得实质性突破;四是形成国家和各级政府推动建筑节能的有关法规的强制性推动力。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