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海鸿得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徐沛良先生
初见上海鸿得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徐沛良先生,是在2006年的上海Bauma工程机械展会上。鸿得利展位上的三项独辟蹊径开发的产品:集泵车、拖泵、车载泵功能于一身的22米泵车,适用于高速铁路工程的双动力电动拖泵,适用于淤泥及矿山尾砂输送工程的最大排量达到330立方/小时的淤泥泵,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海内外用户。对于很多鸿得利的老客户来说,鸿得利是为混凝土企业发展不断助力的好伙伴,徐沛良先生也是伴随企业成长的一位忠诚的老朋友。谈起徐沛良先生,很多用户最深刻的印象不仅是他随和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还有他对混凝土泵送机械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和动态的精准把握。
2007年第二次见到徐沛良先生,是在鸿得利公司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的生产研发新基地。在徐沛良先生宽敞的大办公室里,他向我介绍鸿得利近些年稳步发展取得的成绩,研发的新品。不仅为徐沛良先生长期专注于混凝土泵送机械发展,投入巨资建设混凝土泵送机械研发制造基地所折服。更钦佩徐沛良先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看清形势,找准位置,下定决心带领鸿得利踏上第二次创业的征程。
再次见到徐沛良先生,是在温州洞头围海造田的工地上,这是一次不期的偶遇。我正在组织撰写中国围海造田建设形势和设备需求的文章,而徐沛良先生则是带领他的研发团队展开全国寻访,听取用户对鸿得利设备的改进意见。非常不易!作为一位年销售额达到3个多亿的公司董事长,他仍然能够深入一线,带领研发团队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动态和设备需求。对于许多追随徐沛良先生多年的鸿得利公司员工来说,徐沛良先生不仅是企业能够稳步发展到今天的掌舵人,是鸿得利健康发展的规划师,还是他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源泉。
混凝土泵送机械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1990年至今,徐沛良先生已在砼泵送机械行业耕耘18载。
1990年,徐沛良先生带着3个人和4万元资金创办企业,参与组建“华东混凝土泵车配件协作网”,为华东地区的进口混凝土拖泵与泵车用户供应输送缸、料斗、闸板阀和S阀等配件以替代进口;1992年,与当时国产品牌混凝土泵车的老大湖北建设机械股份公司合作成立上海维修站,专门从事湖北楚天泵车和大象、施维英、石川岛、新泻等进口泵车的维修和零配件的配套供应;1993年,公司又成立了混凝土泵车租赁站;1995年,公司历时5年的艰苦奋斗,积累资金850余万元,从单纯的加工结构件发展到砼泵制造、修理、配件销售和砼泵租赁的综合性企业。1996年,鸿得利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拖泵HBT60A研制成功;2001年,鸿得利推出最新一代的混凝土拖泵HBC85柴油泵,并在行业内率先将PLC、泵送高低压瞬间切换装置和液压支腿创新地应用在拖泵上。至此,鸿得利公司将多年来在泵送机械配件供应、整机修理、租赁的丰富经验转化为拖泵研发设计的基础,并成为中国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发展进步的有力推动者。
2007年,鸿得利的拖泵、车载泵、泵车三大系列产品销售额突破3个亿,继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两家公司之后稳居砼泵送机械第三把交椅。
曾经有行业专家指出: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这两支湘军在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排在龙头位置,这其中有着诸多因素,而资本的推动在他们的成功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鸿得利能够不依靠资本的力量,稳居国内泵送机械三甲位置,这是鸿得利创始人徐沛良先生将混凝土泵送机械作为他和鸿得利管理团队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多年来长期根植于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发展与创新的直接成果。
“我们在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有着18年的专业经验,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实用的设备解决方案,这一直是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徐沛良先生坚定地认为,鸿得利之所以能够稳居泵送机械行业第二梯队排头兵的位置,与其在泵送机械基础研发领域和应用领域的扎实根基和不断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鸿得利的管理团队很清楚,对于鸿得利这样以技术与研发见长的企业来说,如果无法开发市场定位准确、目标市场明确的差异化产品,而只是简单的重复开发制造大众化产品,那么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混凝土泵送机械市场上,则不可避免的需要迎击残酷的价格战。价格战衍生出来的客户付款条件的恶化,同样是没有公开募集资金上市的鸿得利所不愿见到的。因此,独辟蹊径的开发市场上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与竞争对手展开差异化竞争,成为了鸿得利近些年来取得飞速发展的制胜法宝。
2002年12月,鸿得利率先在业内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城市猎豹”车载式混凝土输送泵,荣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一举奠定了其在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的优势。“城市猎豹”也成为了鸿得利混凝土拖泵之外的另一主导产品。它开创了混凝土泵送机械一种全新的应用模式,成为城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和个体租赁用户转战建筑工地的利器,同样也形成了国内多家制造企业相继开发制造车载式混凝土输送泵的局面。
回想当年鸿得利公司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召开车载式混凝土输送泵产品推介会时的情景,众多客户对这一新生事物能否在城市商混领域应用存在着诸多疑虑。鸿得利能够率先在国内第一家开发制造车载式混凝土输送泵,其胆略和眼光可见一斑。如今,鸿得利车载泵系列产品不断改进、完善,推出各种新款产品,始终位居国内车载泵市场占有率的领先位置。
2006年10月份,上海baumachina2006展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工程建设机械客户,鸿得利公司独辟蹊径开发的22M中短式臂架泵车同样成为了展会上的明星产品,混凝土出口压力达到15MPa,集泵车、车载泵、拖泵性能于一体,适用于桥梁、隧道、高速公路、水坝和工民建等多项施工工况,鸿得利的差异化产品战略又一次引起了客户的广泛关注,并且荣获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组织行业专家评选的“2007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22米泵车走出了同质化模式,改变了国内中短臂架泵车短缺的现象。”专家评委在点评22米泵车时如是说。
2007年上半年,22M中短式臂架泵车迅速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一次性购置成本低、使用范围广、投资回报快成为22米泵车的最大卖点。如今,22米泵车广泛应用于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的多个工程,并承担上海世博会展馆的泵送任务。
37米、43米、47米泵车上装国产化能够在鸿得利顺利、迅速地完成,同样得益于鸿得利多年来在泵车修理和租赁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我们的研发团队非常清楚各种形式、各种品牌泵车在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我们在开发新品的过程中,能够避免走一些大家走过的弯路。”徐沛良先生如此总结到。确实,在所有中国混凝土泵送机械制造企业中,鸿得利泵车上装国产化的过程中,走的最稳、最好。
2005年5月一个能见度较低的雨天深夜,重庆同舟混凝土公司砼工班长侯军驾驶37米泵车行驶至重庆市渝北区两路镇一无标高人行天桥时,由于修路填土使该天桥净空间仅剩3.7米左右(泵车高度达3.95米),臂架回转部分重重地撞向天桥,把天桥混凝土部分撞了一个20多厘米的洞。泵车驾驶室玻璃破碎,驾驶员受伤。而泵车中心旋转平台没有一点移位,臂架部分无功能性损伤,这次偶然的突发事故使鸿得利混凝土泵车臂架的可靠性得到了一次破坏性的检验,也使重庆的商混用户对鸿得利的设备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2008年,是鸿得利二次创业征程开始的第二年。特种车辆改装资质的取得,为鸿得利推出更多创新性的泵送机械产品创造了条件。如今的鸿得利,不仅产品型普更加完善,而且计划开发制造性价比更高、更加环保节能的新型泵送机械,为能源供应紧缺的中国尽一份力。“对于我来说,在公司有多少股份并不重要,我个人赚多少钱也不重要。我热爱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我要带领鸿得利在这个行业中做专、做强,这是我人生最大的目标。”徐沛良先生朴实的语言真切地反映出一位技术专家、一位实业家的内心世界。
从营销为先到管理为先
对于创业型的企业,创始人的权威和精神力量往往是企业创建初期能够迅速进行规模扩张的制胜法宝。而在企业扩张到一定阶段后,现代化的企业运营体系和管理制度则成为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鸿得利就是一家从创业型企业过渡来的现代化制造企业。
创业初期,徐沛良先生不仅要指导鸿得利研发团队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还要亲自到各大片区为营销将士们加油打气。“那时候,董事长每年都要来重庆几次,亲自视察重庆市场,拜访重点客户,他是我们营销将士能够在重庆取得高市场占有率的精神动力。”鸿得利重庆片区经理黄地球谈起董事长对重庆市场的关注和支持时动容地说。
谈起创业初期的艰难,徐沛良先生释然地说道:“那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这段历程对我们的营销团队和我个人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历练。我很庆幸,我们鸿得利拥有一支稳定的营销管理团队和核心管理层,这也使我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来思考规划企业发展的未来。”
目前在鸿得利公司,徐沛良先生更多的是以企业发展规划者和精神领袖的形象出现。2002年,集体股份从鸿得利公司全部退出,鸿得利从体制上彻底解决了集体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的顽疾,为顺利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体制扫清了障碍;2002年公司荣获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率先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及“CE”认证,为产品的“零缺陷质量管理”提供了体系保证;2003年投资1.2个亿建设鸿得利研发生产基地;2006年再次出手,在江苏启东又购置一块基地,扩充混凝土泵送机械生产能力;2007年,鸿得利销售收入达到3个亿,并成功引入上海浦东新区科委和中金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提升鸿得利资金实力并着手建立融资平台。这些阶段性的发展成果都是在徐沛良先生的亲自主持下完成的。
目前,鸿得利泵送机械品牌已在用户群中稳定地占有一席之地,鸿得利也由发展初期的营销为先逐步过渡到管理为先。使鸿得利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进一步提升鸿得利品牌的影响力是摆在徐沛良先生面前的新课题。
“鸿得利的发展轨迹与我个人的性格很相近,鸿得利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起来非常不容易。我们不会贸然地进行规模扩张,还是会以求稳、求专为主。这也使我们错过了不少发展良机,但这也是我们能够稳步发展到今天的决定性因素。”徐沛良先生在总结鸿得利发展轨迹时不无感慨地说。
上海鸿得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这家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成长于上海浦东发展沃土的民营企业,在许多工程建设机械制造企业产品朝着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仍然专注于混凝土机械的研发与制造,实属难得。当今混凝土机械行业不断有新秀加入,并且选择高起点的进入泵车制造领域,相比这些企业,鸿得利的发展与产品链的扩充似乎相对缓慢,但正是这种专注于混凝土泵送机械的精神成就了鸿得利的今天。“品行天下专为先”这项鸿得利一直坚守的发展准则必将为鸿得利成长为世界级的混凝土泵送机械制造专家注入无穷的动力。
专题报道:
鸿得利淤泥泵创立围海造田新工法
土方闭气,这一外行人听也没听说过的工程术语,却在围海造田工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将堤坝围起来的滩涂区加厚、垫高,以跟得上堤坝的升高速度,而这些加厚、垫高的土方,则来自于海上施工的淤泥船。如何迅速地将淤泥填筑在滩涂区,防止坝体垮塌,这是一项围海造田工程中传统的难题。
上海鸿得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MP330淤泥泵在围海造田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将传统的淤泥传输速度由30立方/小时提高到200立方/小时,成功解决了这项阻碍围海造田工程进度的难题。
5月10日,记者来到被誉为“百岛之县”的浙江温州洞头县,参观考察了浙江围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承建的洞头县状元南片围涂工程。洞头的开发史就是一部围垦史,对于一个总面积892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只有0.12亩的土地贫瘠县来说,可围垦造地滩涂资源80平方公里是极其可贵的。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洞头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的洞头围垦工程,目前围垦总面积为3.29万亩,只占到可围垦面积的27.8%,而制约围垦工程进度的障碍之一就是土方闭气工程进度无法跟上堤坝建设进度。
金斌,浙江围海建设集团股份公司第一分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这位多年来工作在围海造田最前线的专业人士,投资建造了一艘土方闭气淤泥船,并将MP330淤泥泵安装在淤泥船上输送淤泥,大大提高淤泥的输送效率,使土方闭气工程这一阻碍围海造田建设进度的难题转变成了工程进度的有效推动力。
淤泥船上巨大抓斗将海底的淤泥一斗斗地卸入到MP330淤泥泵容量达到15立方的料斗中,直径达到360mm的巨型淤泥泵输送缸有力的将淤泥通过浮在海面的橡胶管输送到滩涂区域。橡胶管出口处的淤泥看起来异常粘稠,能够通过这么粗的输送缸输送过来,也得益于MP330所配置的两台174千瓦柴油机和高达4.2MPa的出口压力。
金斌经理介绍说,之所以和上海鸿得利公司合作开发围海造田用淤泥泵,也缘于浙江围海建设集团公司与鸿得利多年来一直保持的良好合作关系,他们对鸿得利的混凝土泵性能印象很好。最后决定和鸿得利共同开发设计淤泥泵,由浙江围海建设公司提出工程应用要求,鸿得利负责研发制造。68号淤泥船上的淤泥泵是他们与鸿得利合作开发的第一台淤泥泵,从提出设计思路到设备交货,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也使他们更加坚信鸿得利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实力。
事实证明,68号船淤泥泵的使用,效果非常好,平均输送效率达到200立方/小时,与以往的30立方/小时有着天壤之别。目前,这台淤泥泵已经连续输送了100万立方淤泥,为一分公司打造围海造田工程品牌队伍立下了汗马功劳,一分公司也凭借着这条淤泥船和淤泥泵,又成功地承揽了一项围海造田工程。浙江围海建设集团股份公司也分几次购买了5台淤泥泵,将这种创新工法应用到更多的围海造田工地上。
淤泥泵的使用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海水腐蚀性极强,对易损件腐蚀加快导致易损件更换频率加快,而每天16~18个小时的泵送工作时间,对易损件损耗更换频率又提出了新的挑战。鸿得利公司研发人员又对S阀装备系统耐磨损、自动调整间隙,保证分配阀密封性能,同时改进S阀和耐磨板、搅拌轴、料斗、密封槽等设计,使输送缸活塞、耐磨板、耐磨环、油封、料斗及搅拌系统等易损件长期不需更换;小衬套内设双密封、三道支撑环,种种措施延长了易损件的使用寿命。
MP330为分体式设计,上海鸿得利公司另外还开发了整体式淤泥泵MP210淤泥泵,这两款淤泥泵大大扩展了泵送机械的应用领域,为海底淤泥输送和矿山尾砂输送等工程提供了有一种工程利器。
链接资料:围海造田工程是指在海滩或浅海上筑围堤隔离外部海水,并排和抽干围堤内的水使成为陆地的工程。又称围涂。它为农业、工业、交通、外贸等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围海造田可孤立浅海中形成人工岛,但多数是与大陆海岸相连,或在岸线以外的滩涂上直接筑堤围涂,或先在港湾口门上筑堤堵港,然后再在港湾内部滩涂上筑堤围涂。沿海各省市的“十一五”规划中,均有围填海的计划。从2002年到2007年,我国围填海总面积增加了55%,从20平方公里增加到134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