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缺少阳光雨水滋养的花草,很快就会奄奄死去。世间万物,道理相通;基层项目管理也是一样,如果缺少或缺乏有效管理,原本该盈利的利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流失,甚至酿变出巨额亏损来,给企业造成令人痛心的莫大损失。

  “我们搞项目管理的,每天琢磨的头一件事,就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解决实际施工中一连串关系密切的关键问题,而且必须有理性有系统,有板有眼地予以解决到位,否则就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刘琦在陪同记者前往向莆铁路莆田特大桥采访时说,“尤其是现场管理,你看,这一带是福建莆田南北洋平原的涵江区,素有“水上威尼斯”之称;这么长的管区,跨这么多的沟渠河流,还有这些弯来绕去的小道,如果大桥在施工中不进行精细化管理,或管而不理,理而不管,势必把项目搞得一团糟。”

  刘琦来自陕西三原,是集团公司向莆铁路FJ-12A标总经济师兼副经理。他给记者的印象是:外表斯文,踏实稳重,性格敦厚内敛;但干起工作来,却是雷厉风行的主儿,办事严谨,富于执行力;在他身上,更富于一种70后年轻人特有的睿智刚毅和直率豪气。

  刘琦学的是工程管理专业,来到二十一局三公司后先后参加过西宝、渭潼、西荥、乌奎、甬台温、渝湘高速和福厦、向莆铁路的建设,曾担任过施工队长、计划部长、总经济师和副经理,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

  参加工作16年来,刘琦总是那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把本职工作做得异常优秀,他最敬佩的人是希尔顿,并把“我要使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出黄金来”这句话,作为自己终生恪守的座右铭。尤其是向莆工点上场以来,刘琦就积极推行 “承包方案细一点、材料管理紧一点、施工控制严一点”的管理理念。在他看来,虽然“细一点、紧一点、严一点”,会平添很多麻烦,使自己吃苦受累,但能省一分是一分,节省一分钱,等于净赚一分利。持续不断地为项目节省每一分钱,是他每日的必修课。刘琦时时精打细算,处处厉行节约,深受职工和领导的好评。他说:“项目成本管理,犹如大海淘金,手稍微一松,就会什么都没有了。”

  因地巧制宜 死棋变活棋

  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周边可利用资源服务工程,是基层项目管理者最理性最高明的手法。上场不到三天,刘琦除了一边着手限价招标和成本测算外,还一边和其他项目领导深入管区实地考察。在他看来,混凝土生产成本涵盖了拌合站建站费、水泥、砂石和混凝土运输费,在材料单价和混凝土拌合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唯有因时变通,因地制宜,合理选址,缩短运距,才能把大桥施工成本降到理想的极限值。

  在踏勘调查中,刘琦首先根据莆田特大桥呈南北走向长达11公里,结合混凝土圬工结构数量巨大,单项工程基本沿线平均分布的实际,并通过多方了解、调查、分析、测算、优化,向项目经理王亮提出了把原设计的三座拌合站优化定位为南北两座的方案:即在线路管区三分之二处的黄石镇木兰溪河东岸附近,购买兄弟单位修建福厦铁路时闲置的拌合站,并在原基础上增加1台搅拌机,形成日生产能力在1000立方左右的大型拌合站,专供木兰溪河道以北桥梁工程282#~502#墩段所需混凝土;同时在线路三分之二处的白塘镇镇前村,利用福厦工地旧拌合设备建一座日产700立方左右的中型拌合站,专供木兰溪河道以南桥梁工程159#~281#墩段所需混凝土。

  这样一来,两座拌合站与莆田特大桥施工现场,均保持在最佳位置,而且都处在线路分段的中间位置,运输距离最短,加上弯来绕去的村道运输距离,满打满算也不过2.5公里。

  与此同时,刘琦还建议在两个拌合站内,分别配备了储备能力可达1.5万立方米左右的大型砂石料场;既保障了施工正常混凝土的供应,又确保了混凝土运距最短最佳,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

  刘琦兴奋地对记者说:“事实上我们只做了一些既经济又合理的调整,就像下象棋时把‘车、马、炮、兵’的位置,作一些既合理又理性的挪动一样,但就是这样一点小调整,就能给项目节省一笔不菲的费用。按平均缩短运距3公里计算,至少节约的混凝土运费500万元。” 

  “阳光”拌合站 “透明”铁栅栏

  拌合站的地址甄选好了,但怎样把它管理好,却是一个非常棘手,非常考究的问题;两座拌合站不仅要日产混凝土近两千方,而且还要囤储大量的砂石和水泥。加之拌合站址又处在莆田市市区,商贾云集,龙蛇混杂,人来车往,出入频繁,非铁腕不能管制好。

  干工程的人都知道,工程材料占施工总成本的比例很大。况且莆田特大桥需砂子、石子共60万方,混凝土圬工数量达42万方,仅混凝土成本金额就高达1.6亿元,约占合同工程总投资的27%;如果疏于管理而导致巨亏,到时砸锅卖铁也填补不了这个资金缺口。工程能否盈利,材料管理是重中之重。作为掌控数亿元工程的总经济师,刘琦自然知道这个关键节点的重要性。砂石料收方,水泥进场,混凝土出库等,容不得有半点漏洞;否则,再大的工程也经不起折腾。他暗下决心:“如果连这两个拌合站都管不好,那我这个总经济师,就只有对自己说OUT的份了。”

  如何才能切实有效把住材料关呢?职业敏感使刘琦立刻联想到时下的银行和交管行业最流行的监管工具。何不利用电子视频监控系统来管理拌合站呢?针对黄石和白塘混凝土拌合站占地宽阔,生产规模大,地理位置特殊的实际,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和做法,刘琦又向经理王亮提出了加大监控拌合站,和一整套严格推行商品砼管理模式的建议。

“  首先在两座拌合站各安设两套8路远程监控系统,配备专人负责全程监控管理;购置配备吨位较高的电子磅秤,严密进出库物资的计量管制。”刘琦指着远处的拌合站对记者说,“凡是进库的水泥、砂石料和出库的混凝土都必须过磅,统一实行按重量计方,以保障运进运出的材料有足额份量,账实相符;同时还严格规定:砂石料每车测含水率,凡是含水率超过1%的均要扣除水份外,如果含水率一旦超过6%,一律拒收。水泥、砂石料入库、加工消耗和出站混凝土数量,由管理员每日编制上报,实行拌合站每周盘库,项目部每月盘库。自从拌合站安装了电子监控和电子磅秤后,彻底杜绝了过去在其它工点材料出、入库普遍存在的‘猫腻’现象。”

  这招“阳光化”的精细管理,使拌合站成了名副其实的“透明”铁栅栏,从而成为向莆工地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在刘琦和经理王亮、总工李光军等的精心运作下,黄石、白塘两个拌合站,形成了“铁桶式”的管制;站内的进进出出,都尽收在两个17寸的监视荧屏里。就是水浒里的“鼓上蚤”,都休想逃过鹰眼的追踪。有道是“安上火眼金睛,工地也能掘黄金”。 

  精算小九九 骨头熬出油

  如果说职工的巧干大干能提高1%的效益,那么刘琦的精算小九九,至少也能提高1%的效益。有位职工曾这样对记者说,刘总的小九九,的确打得非常清楚,能掐会算,算得你心服口服,这是他最拿手的绝活;任何工程项目,只要经他手,只消三掐两算,骨头也能熬出油来。虽然此话说得有点夸张过头,但也不无道理。

  在时下的建筑市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施工单位所需钢材、水泥、外加剂等主要材料,一般是由业主甲方供货的,自然向莆铁路也不会例外。但FJ-12A标的60万方砂石料和粉煤灰、脚手架、钢模板,以及近亿元的施工工费的采购权和定价权仍由项目部控制。为了避免劳务供应商和承包方联手哄抬价格,刘琦依据公司发布的材料采购参考单价及责任成本限价,实行严密的公开限价招标。仅此一招,使采购成本大大降低。

  莆田特大桥的钻孔桩基设计为3609根,累计长达13万延米,刘琦清醒地知道,这是一块“唐僧肉”。为了使项目部、劳务队和职工都能分到一杯羹,刘琦上场后立即着手市场摸底调查,详细了解当地材料价格、运输费、人工费等;在限价招标指导下,精心出台了承包方案。钻孔桩施工单价与其它标段相比,每米足足降低了100元。

  钻孔桩施工,除了成孔方法的选定、钻机的选型和护壁成孔外,最大的难点就是扩孔系数和超耗混凝土的控制。为此,刘琦又积极主动与总工李光军配合协调,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技术参数和现场施工规定。

  尽管标准施工的扩孔系数为15~20%、泥浆外运数量为混凝土的3倍,但刘琦和李光军仍然规定扩孔不得大于5%、泥浆外运数量不大于混凝土的1.5倍;如超标多用了混凝土和多运出了泥浆,就如数从施工队工费计价款中扣除。节余材料,则按30%奖给劳务队。在施工中,他们首先从控制钻头大小着手,严格控制加大尺寸,并制定了“桩基施工十四不准”的施工条例从保护桩基护壁、控制钻机速度、控制提锤高度及桩锤冲程和频率、及时人工捞渣等工艺改进入手,从工序上控制扩孔和泥浆外运量。同时还注意加大泥浆循环量,提高泥浆上升速度,用澎润土改善泥浆粘度性能,既保证了桩基质量,又控制了砼用量。

  从技术工艺上讲,钻孔灌注桩属于隐蔽性工程,工艺也十分讲究,成桩过程中的质量检查与控制非常困难;桩头长了吧,既浪费材料,破桩头又费工费时;桩头短了吧,又不符合施工规范要求,那损失就更大了;而且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会像浮萍一样,经常在施工中出现。为控制好桩头高度,根据桩基直径的不同,项目部分别规定了桩顶灌注高度,并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并与现场技术人员工资挂钩每月考核兑现,从而大大降低了桩头混凝土消耗,保证了混凝土超耗系数控制在105%以内。

  早前在西荥、乌奎、甬台温高速施工时,刘琦就警觉到工程机械费在施工中的浪费是相当惊人的。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在向莆工点重演,刘琦特别留意盯紧机械费,并刻意把它纳入承包合同,从而减少了项目自购和租赁设备费用;对不能计入承包合同的机械费,规定限时使用;如桩基下钢筋笼,需要吊机配合,每节从运输到安装焊接,规定使用时限为2小时;如果超过时限,使用人就得自付机械台班费。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机械使用率,还杜绝了窝工浪费。正所谓“妙手一拨乱云散,满眼尽是金灿灿”。可以说,刘琦的精算小九九,的确为项目的降本降耗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是他本人说的好:“时下的建筑市场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市场广阔、利润率偏低,技术难度又越来越大的非常时期;施工单位要想盈利,必须在施工运作中着力解决一连串关系密切的关键问题才能足以制胜;谁有四两拨千斤的本领,谁就能“自主沉浮”,达到“圆柱生金”的高妙境界。”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