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在2006年1月举行的广西科研院所产业化座谈会上,广西建材科学研究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杨义在发言中说到,2005年该院产业化产值已达到8600万元,预计2006年将超过1亿元,届时建材院也可以加入转制院所亿元产业“俱乐部”。这条消息引起了与会院所长的极大关注,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好评。

      三年前,广西建材院连工资都发不出,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现在不仅走出了困境,而且只有几十人的小院却创造了实现年产值8600万元的奇迹,究竟有什么良药秘方?记者日前在采访杨义院长时谈到广西建材院这一质的飞跃,他深情地说:“是改革转制给我院带来了发展机遇;坚持走产研结合的科技产业化道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辉煌!”

      转制,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广西建材院改革转制并不顺利,是在经历了痛苦抉择后,才找到了一条切合自身实际、适应市场竞争的科技产业化之路,研究院由此获得了新生。

      杨义至今还清楚记得,2000年年初,他任院长后第一次到自治区科技厅汇报工作,时任科技厅副厅长的蓝天立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小杨,给你泼点凉水,你这个院长不好当!”

      六年过去了,回想院里这几年的改革转制经历,杨义对当初蓝副厅长说的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2000年,广西建材院面临着改革的严峻考验。该院被列入广西27个转制院所名单,“皇粮”没了,还背着1000多万元的债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广西建材院成立于1984年,建院不久就赶上了科研体制改革。在下海经商的大潮中,由于建材院决策失误,先后创办的几个企业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把原来的一些老本儿都赔了,使建材院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杨义走马上任时,全院财务所剩资金只够发两三个月的工资。在此之前全院大部分职工的工资已停发,职工们只能各显其能、自谋出路。

      长期以来,吃惯“皇粮”、旱涝保收的科技人员,没了工作,没有工资,由此引发的思想观念冲突和带来的实际问题,造成干群之间矛盾激烈。“为什么不给我安排工作?”“为什么停发我的工资?”每天都有人来到杨义的办公室甚至找到家,要求安排工作和补发工资,有时一天多达十几人。除此之外,建材院还经常收到上级有关部门转来的告状信,甚至还发生过院电话线被割、厕所便坑被砸的事情。那段时间,杨义出入最多的是上级纪委和信访部门,整天忙于奔走救火。真可谓是“院落人心散”。

      这种状况让不少人对建材院的前途丧失信心。有人甚至预言说,“转制领证那天,就是广西建材院申请破产之时”。该院成了全区有了名的“老大难单位”。

      临危受命的杨义和院领导班子在困难面前没有气馁,他们坚信“置之死地而后生,胜利往往就在坚持之中!”

      6年过去了,广西建材院不仅没有破产,却在坚持改革转制中获得新生,在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创造了小院创大业的惊人业绩:

      转制前,该院没有产品,更没有产业;人均年收入8000元;70%~80%的职工下岗;没有产值,更没有纳过税。

      转制后,该院有了产品,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不仅全院职工全部在岗,还为社会提供了170个就业岗位;年创产值达到8600万元,一年给国家交税560万元。

      该院的科研工作也跃上了新的台阶。过去,2~3年才鉴定1个课题;现在,1年就鉴定2~3个课题;过去,建院20年都没申请过一项专利,现在,转制3年就有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

      更为可喜的是,科研与生产结合紧密。市场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生产中遇到难题,就立即组织攻关;科研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产业反哺科研,推进了企业科技进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露。

      抓住机遇,科技产业乘势而上

      机遇,是事业成功的因素,而要把握机遇,则需要日积月累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做到“水到渠成”。

      2003年,是该院转制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为了推进开发类型科研院所转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采取“扶上马,送一程”,从财政拿出一笔资金支持转制院所成果产业化。自治区科技厅给广西建材院下拨了200万元产业化项目经费。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该院在科技产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而为了这一步,该院经历了长期的探索。

      杨义说,“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由靠'皇粮’转到靠市场,没有自己的产业,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国家的扶助,这只是转制院所发展产业的外因,要真正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产业的关键还得靠内因,首先得选好产品。”

      就建材行业来说,产品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非金属矿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三大门类,有水泥、玻璃、陶瓷60多个小项。一个仅有50人的小院,不可能什么都干。如何找到一项既有广阔市场、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的产品,便成为该院科技成果产业化之关键。院领导通过认真的市场调研,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城市、交通和人居建设对混凝土需求增加,以及南宁市快环道内建筑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规定中发现了商机;从建筑业发展对特殊混凝土的要求越来越高,看到建材院在混凝土外加剂研发上的优势。经过分析,最终把目光落在商品混凝土上。项目上报后很快得到批准。

      产研合作,推进产业快速发展

      上一个商品混凝土产业项目,仅靠200万元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要使项目达到一定的规模,取得良好效益,就须增加投资。资金从哪里来?当时该院连工资都发不出,自然没钱投入。银行贷款,拿不出抵押财产,没门。唯一的出路是走开放、引资合作之路。

      听说该院又要合作办企业有人急了,几年前与人合作办的三个企业全都亏了,现在还往这“死胡同里”钻!但院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合作办企业之路没错,错就错在没有按市场规律办事,缺乏科学决策,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就拿砖厂那个项目来说吧,当初认为,与自治区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建厂,是强强联合,其实这只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谓“强”,而没有看到这种联合体的“弱”: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缺乏市场营销、管理人才。致命的弱点是,人虽然进入了市场,但思想观念却停留在计划经济,才导致数百万元投入打了水漂。

      在经过认真考察、接触、洽谈后,该院最终选择了南宁壮宁股份公司为合作伙伴。

      南宁壮宁,是一家国有独资企业。其资金雄厚,并拥有多家房地产公司和较强的营销网络,弱点是缺混凝土技术和专业人才。广西建材院与壮宁公司合作,正可以强补弱,实现优势互补。

      三年的合作实践,证明了这一点。由广西建材院与壮宁公司组建的同达盛公司成立后,在竞争中快速发展,在南宁11个商品混凝土生产点中,其生产效益名列前茅,是壮宁属下效益最好的企业,其产品已被自治区、南宁市许多重点工程接受使用。为此,2005年底,在合作双方调整股资时,壮宁特意同意给建材院新增了7%的技术股,并就双方增资扩股投资兴建3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新生产基地达成协议。

      经过改革转制的阵痛,广西建材院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向着打造广西最强的商品混凝土生产、研发科技型企业的目标前进。在结束采访前,记者随杨义院长来到南宁市西南部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看到一个占地80亩、年产3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基地已基本建成,即将投入生产。届时,同达盛商品混凝土规模将达到年产70万立方米,该院提出今年实现亿元产值目标也将变为现实。

      杨义告诉记者,下一步还将通过与北京建恺公司合作,把以自主研发的混凝土外加剂形成的新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该院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集中力量,完善专利技术甘蔗生产复合型高效减水剂的研究,实现“成果的专利化、专利的标准化和标准的市场化”,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进一步加快科技产业发展,为推进广西建材自主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