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迟钙矾石的形成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掺硫铝酸盐类膨胀剂的混凝土中延迟钙矾石的生成问题及其破坏机理开展了研究。清华大学阎培渝教授研究结果表明:在大体积补偿收缩混凝土内部,由于胶凝材料水化放热,其最高温度可能超过钙矾石的分解温度,使水化初期生成的钙矾石分解;并在温度降低以后,在硬化混凝土内重新生成。发现延迟钙矾石生成在水化初期表现为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膨胀能损失,不能达到补偿温度收缩的目的,而后期表现为混凝土的延迟膨胀。但也有学者对该忧虑提出质疑,认为在这种养护条件下掺硫铝酸盐类膨胀剂的混凝土不会产生收缩变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研制的硅酸盐自应力水泥和硫铝酸盐自应力水泥大量用于制造自应力混凝土管,经70~80℃蒸养后放在常温水养护下,混凝土试件都呈膨胀变形状态,从未出现收缩变形。后者同时提出在掺膨胀剂的大体积混凝土中不存在延迟钙钒石生成的可能性。有关这一问题,孰是孰非,尚待继续研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