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2013年1月底,时任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所著的《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出版,序言第一句话,对“财政”的定义,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1个多月后,楼继伟出任财政部部长。
时至今日,这句话的政策含义逐渐显现。8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2%,但支出同比增长25.9%。
基建投资是稳经济“常规武器”。行至9月,国家发改委加速审批基建项目。
不仅是这两个部委在行动,央行、住建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多个部委相继派发稳增长“红包”。
“1天批复6个项目,半个月批复19个项目。”
进入9月,国家发改委审批基建项目突然提速。截至9月15日,一共批复总投资近9000亿元的项目,而9月的前15天,19个项目的投资总额就达3000亿元。
财政部也表态,“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
“稳增长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基调,这也预示着各种刺激经济的政策力度会持续加大。”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市场对财政‘红包’会抱有更多的期待。”
打气“红包”:
财政政策更有力度
9月以来,财政部明确表态,“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支持稳增长”。财政政策空间有多大?2014年中国的赤字率是2.1%,按国际常用指标,赤字占GDP比重不超过3%是适当的,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财政赤字规模扩大的空间较大
9月15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44亿元,同比增长25.9%,同口径增长24.2%。今年前8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28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8%,同口径增长13.5%,完成预算的60%,比去年同期进度加快1.4个百分点。
这印证了此前财政部关于“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支持稳增长”的表态。
6月28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2014年中央决算报告和中央决算草案时,把“扎实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放在重点工作的第一位。9月8日,财政部发布《财政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提出“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9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全国促投资稳增长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把促投资稳增长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十项重大举措,加大投资力度,保持投资和经济稳定增长。
积极财政料将继续加码,但能否有效托底经济仍需观望。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房地产活动持续下滑、全球需求乏力导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客观上需要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码、特别是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国务院降低重点基建项目资本金比例、政策性银行发行专项金融债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进一步支撑基建投资。”
而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也就意味着财政支出的增加。楼继伟日前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预计全年中央财政支出增速在10%左右,高于年初预算财政收入7%左右的增速。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3月底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下半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体现出其应有之义,包括适当扩大财政赤字。
“国际上通常用两个指标来评价一国财政风险:一个是赤字率,即赤字占GDP比重不超过3%;另一个是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不超过60%。2014年中国的赤字率是2.1%,而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不足20%。”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财政赤字规模和债务规模的扩大是必然的。但是中国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大是适度的,从2.1%到2.3%的0.2个百分点的上升是中国财政可以承受的。”
项目“红包”:
基建工程批复提速
仅9月上半个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基建项目就已达到19个;截至9月15日,国家发改委已批复近9000亿元基建项目
财政政策加大马力,基础建设投资是首先被撬动的领域。
齐鲁证券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罗文波表示,从今年政府支持的方向来看,仍然集中在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及铁路建设。
进入9月,决策层对新项目审批流程的速度明显加快,并且提前下达明年的重大项目建设投资计划。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赵辰昕7月30日表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七大类重大工程包已开工228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3万亿元,并表示下半年的主要任务是加速大项目建设的落地。
统计数据显示,7月和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8个项目,合计投资不到500亿元。但是,进入9月,批复突然提速。
9月,仅仅上半个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基建项目就已达到19个,合计投资近3000亿元。项目投资比较大的项目有:中国铁路总公司、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共同建设郑州至万州铁路,项目总投资1180.42亿元;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云南省共同建设两个项目,一是新建大理至临沧铁路,项目总投资155.3亿元,二是新建弥勒至蒙自铁路,项目总投资92亿元。
国家发改委网站9月14日公布《关于西藏自治区加查至桑日公路新改建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和《关于厦门第二西通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西藏项目主要是为完善干线公路网络,改善现有公路行车条件,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项目估算总投资控制在4.76亿元以内。厦门项目采用隧道建设方案,路线起自海沧大道和马青路交叉口东侧,止于厦门石鼓山互通立交东,通过厦门岛端接线工程接成功大道、枋钟路,全长约7.1公里,其中,隧道长约6335米。该项目估算总投资为57.05亿元。
9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一日批复6个公路项目,总投资额达161.73亿元。截至9月15日,国家发改委已批复近9000亿元基建项目,除铁路外,公路、航空、水路等交通领域以及水利、城市管网建设等皆有覆盖,且投资体量巨大。
“中央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坚定不移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四大板块发展,必然会带动整个基建的兴盛。而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当下,加速基础建设也是提振投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孙立坚指出。
为了加速推进基建等固定投资项目切实落地,决策层在项目资金的规定上给予了更多便利和更大支持。
9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通知》,下调了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其中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机场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30%降为25%,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由25%降为20%,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亟需的停车场项目经批准可以再适当降低。
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维持20%不变,其他项目由30%调整为25%。可以说,这是房地产企业领到的又一个财政“红包”。
现金“红包”
四法增加资金来源
第一,盘活各领域“沉睡”的财政资金,把“零钱”化为“整钱”;第二,用债务置换化解地方巨额存量债务问题;第三,发专项金融债撬动4-5倍的信贷支持,补充地方建设资金;第四,推广PPP模式缓解城市建设资金压力
越来越多的项目落地或等待上马,那么资金从何而来?
目前,财政收支呈现“支增收缓”局面。数据显示,在8月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6%的同时,8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71亿元,比上年同月仅增长6.2%。
财政部国库署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前8个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呈中速偏低态势,今年后几个月财政收入增长压力仍然较大。就此,楼继伟在7月29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上部署下半年财政工作时就明确指出,下半年财政政策除了加力,还需增效。
6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避免资金使用“碎片化”,盘活各领域“沉睡”的财政资金,把“零钱”化为“整钱”,统筹用于发展亟需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增加资金有效供给,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用足用活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举措。
为刺激地方政府加速推进基建项目,中央提出了债务置换作为解决地方巨额存量债务的方法。2015年3月,财政部下发1万亿元债务置换计划,占当年到期地方政府债务的53.8%,并按市场化原则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同月,财政部出台了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相关管理规定,为地方政府债发行营造了规范的制度环境,也预示着未来地方政府债的发行将逐步摆脱行政因素的干扰,回归市场化定价体系。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今年以来各地已发行一般及专项地方债券313期,发行面值总额达到1.41万亿元。市场预测,下一轮地方债置换正在路上。
8月,国家政策性银行发行首批3000亿专项金融债用作补充地方建设资本金,这只是2015年-2017年1.2万亿专项金融债中的第一批。市场人士预计,专项金融债的发行可以撬动4-5倍的信贷支持。
与此同时,国务院积极推进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处于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楼继伟表示,创新运作方式,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和撬动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在财政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未来加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推广运用是盘活各路资金的重中之重。”孙立坚表示。近期政府对PPP模式的重视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国家密集出台了各层次的PPP政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省政府推出的PPP项目大约为1800个,总投资达到3.4万亿。
财政部PPP中心专家组成员陈民认为,从城市发展角度而言,PPP模式是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其优越性在于,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二是有利于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三是有助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陈民介绍,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基础上,PPP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力量,为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有助于打破完全依赖财政投入的传统模式,缓解城市建设方面的资金压力。
不过,当前PPP模式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前政府需要整合现行立法,进一步明确和细化PPP的形式、程序、法律关系和纠纷解决方式,这既可以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还可以打消地方政府担心违规、越界的后顾之忧。”孙立坚表示,“PPP模式推广与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是中国财税改革的重要一环。”
减负“红包”:
减税停收部分收费项目
2015年,取消、停征了12项中央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小微企业免征了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5项政府性基金,并对养老和医疗服务机构减免了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自10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20万元到30万元(含30万元)之间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在中央政府积极加速各项基建项目落地,并想方设法拓展资金来源以提振经济的同时,对企业的减税清费政策更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之下促进企业投资及生产的不二法门。“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来说,往往财政政策的支持会比货币政策来得更直接、更有效。”奚君羊表示。
日前,财政部发布通知,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通知明确,自10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20万元到30万元(含30万元)之间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实际上,今年3月份,财政部、税务总局已将年应纳税所得额减半征税优惠扩大至低于20万元的企业。
据悉此次针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调整是近几年来的第五次调整,也是今年的第二次调整。
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国小微企业共减免税收达486.31亿元,其中:239万户纳税人享受了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减税86.54亿元;2700多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享受了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优惠政策,减税399.77亿元,两项合计减税486.31亿元,有力扶持了小微企业发展。
财政部表示,2015年,取消、停征了12项中央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小微企业免征了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5项政府性基金,并对养老和医疗服务机构减免了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财政部还提供了小额担保贷款,满足小微企业实际需求。其中,个人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为10万元,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不超过3个百分点给予贴息;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最高额度为200万元,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以上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两年。截至2014年末,已累计拨付贴息奖补资金363.89亿元,其中2014年拨付贴息资金105.52亿元。
“小微企业是我国解决就业的主渠道、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为破解小微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等现实问题,政府出台了定向利好小微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经济新常态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小微企业需要加快转型发展。从政府来说,加快构造有利于小微企业转型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与微观发展环境很重要。”时事评论员王振峰表示。
6月1日以来,国务院派出督查组深入中央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区、市)一线,减税降费政策是否落到了实处成为督查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督查的推进,“国家减税降费清单”不断清晰:营改增试点助力企业减负;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再扩范围;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门槛降低。财政部还联合税务总局等部门出台了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稳定住房消费、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等一系列助力稳增长减税政策。
与此同时,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行动也在全国启幕——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力确保近两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取消、停征和减免的1000多项收费规定落实到位;从今年起对养老、医疗服务机构减免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无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收费基金项目……随着力度不断加大,减免的收费项目数量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