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面临全面转型的建材发展新形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18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材报
核心提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中低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正在深度调整,建材行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市场环境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叠加影响下,长期以来配套国民经济调整增长所形成的、以规模数量型增长为特征的建材工业体系正面临新的转折。建材工业进入了传统产业转型攻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青黄不接的结构调整攻坚、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并举的“三期叠加”新业态,自身结构性矛盾及市场动力转换双重压力下,建材行业正处于在新一轮调整中寻求新的再平衡之中。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中低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正在深度调整,建材行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市场环境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叠加影响下,长期以来配套国民经济调整增长所形成的、以规模数量型增长为特征的建材工业体系正面临新的转折。建材工业进入了传统产业转型攻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青黄不接的结构调整攻坚、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并举的“三期叠加”新业态,自身结构性矛盾及市场动力转换双重压力下,建材行业正处于在新一轮调整中寻求新的再平衡之中。


一、当前建材工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及特征


1.驱动建材工业发展的动能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当前建材工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是长期以来配套国民经济增长,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所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对投资依赖程度很高。2011年以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不断下滑,投资结构亦发生相应变化,基建领域投资比重下降。与此相对应,2014年前后,建材各产业基本进入产量增长拐点,投资对行业增长的驱动作用明显弱化。与此同时,伴随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光伏、电子、汽车等新兴市场对行业增长的助力支撑作用逐渐显现。由于新的市场正在培育过程中,且容量有限,尚难以消化投资变化引发的传统建材产品供给过剩问题,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成为建材行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而在出口市场方面,自2013年以来国际建材贸易市场总量基本没有增长,在国际贸易环境趋紧、新兴国家对我国传统建材优势市场的冲击增强的环境下,出口对国内建材产业的拉动作用逐步弱化。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显示出驱动建材行业发展动能正发生根本性转变。


2.行业发展规模进入平台期。


受发展动力结构变化影响,建材行业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迹象明显。2013年前后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建材工程建设和建材机械领域营业收入等先行指标低位波动,2016年前后出现下降。与之相适应的建材行业产业市场需求同样进入平台期,并呈现缩减调整态势。至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已经比最高年份的2017年减少了近2000家,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同样比最高年份的2016年下降15.7%。水泥、建筑陶瓷、砖、瓦、防水材料等与房地产及基建领域相关的产品产量2018年均出现下降。其他相关产业有关指标变化也呈现相似特征,不再赘述。总体分析,与高投资增速匹配建立的传统建材行业体系出现了产能过剩,且成为影响行业经济运行的首要因素。


3.建材行业结构性分化明显。


受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及2018年以来国家稳增长调控政策影响,水泥、混凝土、砂石等与固定资产投资更为密切的建材有关产业,产量、经济效益增长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及与其他产业,其规模比重在2018年后再次增加。而受到各地环保、节能减排标准和政策差异,建材多个产业之间的区域差距明显加大,如同为陶瓷砖生产大省的山东省上半年规模以上陶瓷砖产量同比下降30.5%,而福建、江西、湖北等地仍保持增长。生产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动,使大企业集团的综合竞争能力更加凸显,盈利能力最好的前5家水泥企业上半年利润总额占水泥行业的比重就超过60%,占规模以上建材行业比重则超过五分之一。而与之共存的是,建材企业长期性停工停产现象也有所扩大,这情况在中小企业特别是非集团所属的单一企业中较为普遍,这些企业普遍为规模以下企业。其中建筑用石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棉水泥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下降尤其明显。因此当前形势下,建材行业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业布局已处于深度调整过程中,呈现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


4.非市场因素对建材行业影响愈发凸显。


近年来,水泥、玻璃、陶瓷、砖瓦等窑炉建材企业错峰生产、停产、限产成为许多地区,特别是重点区域应对大气污染预警天气的常态化措施,成为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首要影响因素及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24个省区市在2018年年底以来不同程度地在水泥等行业实行错峰生产,错峰时间除广东、广西为20天外,其他地区基本为4个月~5个月。同时,许多地方环保排放标准不断提升,对企业生产成本、技术装备水平升级形成脉冲式、连续性压力。此外,各地矿山治理整顿、运输结构调整造成部分产业、局部区域的市场供需结构出现阶段性失衡,导致砂石及有关矿物原材料购置成本大幅上升。在天然气供应链不完善的情况下,煤改气工程的大范围推广及高峰时段的限产、煤炭向晋陕蒙新集中后出现的运输局限、制限超载后物流成本的迅速攀升等诸多因素都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影响。多种政策环境因素叠加作用,极易加剧行业经济运行的波动性,对市场预期及信心形成较大冲击。


二、今年以来建材行业增长应进行综合评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7月份规模以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1月~7月份增长10.2%,成为41个行业大类中发展较快的工业行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包括建材工业在内的原材料行业,成为制造业增长的主要支撑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由此产生了一些过度解读。


但结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建材工业经济运行形势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目前低位趋稳的投资拉动的支撑作用、依赖于受错峰生产等非市场调节因素干预下的供给受限并进而形成的供需脆弱平衡、依赖于水泥等传统产业而不是反映高质量发展的新兴需求、依赖于增长速度的表面现象而不是实质内涵,行业蕴藏着较为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近期受中美经贸摩擦及下游电子新兴产业趋缓等造成的产业链影响、受越南等新兴国家对国际建材中低端市场的挤占、受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及对资源能源依赖型产业的普遍性消极对待等因素影响下,建材行业面临着的下行风险压力加大。受到市场需求不足、运行环境波动加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和行业发展瓶颈交织作用影响,行业正处于在新一轮调整中寻求新的再平衡的全面转型攻坚阶段,建材工业全产业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行业分化、区域分化、企业分化的现象将频繁显现,有进有出有增有减也将成为建材各产业经济运行的常态。


三、多措共举,推动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


建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作为人民改善居住质量及生活质量的根本、作为国防等战略产业发展的根基、作为远未达标的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建材工业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产业结构矛盾和市场动力转换的双重压力下,必须转向和加快高质量发展。必须被予以充分重视和统筹协调,特别是要关注在当前形势下建材产业体系所面临的冲击和蕴藏的巨大风险。


基于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在此建议和呼吁:


建立、完善可持续的行业管理及调控机制。错峰生产对节能减排、稳定市场预期、化解供需矛盾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应全面客观评估错峰生产实施效应,防止错峰生产实施范围、期限不断扩大化的倾向,减少随机性因素对市场的过度干扰。要注重不断完善可持续的行业管理及调控机制,将行政干预式调控模式加快转变为环保限产预案管理和超低排放资质管理相结合的长期稳定可预见式管理模式,确保供给端持续稳定供应并与需求端有效衔接,防止大起大落或局部失衡对经济运行稳定性造成过大冲击。


同时,要高度重视行业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多项配套政策的联动性,注意各政策间衔接协调,减少多因素形成的叠加效应影响,切实维持政策环境的稳定性、连续性,以弱化政策、要素环境过快、集中波动对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性影响。


在重大政策,特别是环保整治政策的制订过程中,要重视吸收行业协会在内进行前期调研及政策影响评估,坚决避免轻易采纳某些不了解行业的专家或科研机构意见而出台政策措施,对行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应建立、完善公开听证制度,充分采纳行业协会组织意见。


供需两侧发力,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市场引导下的产业转型将逐渐成为今后建材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未来建材企业应努力适应向消费型转变,应供需两侧发力,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推进建材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发展,加快向智能化、功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供给侧方面,应积极推动、引导和鼓励水泥等传统产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形成上下联动发展模式的同时,更要积极鼓励向水泥窑协同处置等环保产业转型,使建材行业融入社会大循环中。


要更加重视需求侧管理和引导,通过提升强制性规范标准、鼓励政府采购等措施不断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消费活力,培育引导形成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方向又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市场,如制定标准、法规、规范,大力推广低辐射镀膜玻璃在建筑上的应用等,以推动消费市场升级,激发消费市场潜力。


建议支持引导混凝土兼并重组,培育大型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引导企业集团规模化、集约化、跨地域、“走出去”发展。发挥预拌混凝土大型企业集团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联合重组、淘汰落后、行业自律等方面关键作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立跨部门的经济运行形势预警机制。当前经济形势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经济的表观现象与内在运行存在一定的偏差,受分析角度、专业背景及关注重点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和风险。目前,建材行业仅规上企业就超过3万家,全部企业超过10万家,在当前形势下,仅关注重点企业、少数企业或与不与行业背景紧密结合都难以正确评估行业实际,而受限于庞大的企业群体,行业协会信息来源缺乏保障,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性作用。因此,建议能够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形势预警协调机制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和公开,多部门协作深入开展预判、预测、预警研究,为建立科学调控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