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12月11日发布院士访谈文章,建筑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在访谈中透露,目前重大工程使用的混凝土材料的设计寿命为100—120年,他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混凝土的设计寿命延长到200年。
在混凝土科学的世界里,缪昌文院士的名字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乃至全球建筑材料研究的方向。三十余载深耕,他不仅见证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更亲自带领团队参与到包括长江三峡大坝、京沪高铁、江苏田湾核电站、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中,同时也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伯利兹瓦卡水电站等国际项目中留下了足迹。
在接受访谈时,缪昌文院士揭示了我国混凝土产业的辉煌成就:年产量高达80亿至100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基础设施建筑材料生产和使用国。在混凝土高性能应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领域,中国已与国际水平并驾齐驱,部分新材料和技术甚至领先全球。然而,他也坦诚地指出,在建筑材料的基础理论与前沿工程技术方面,我国仍需努力追赶国际顶尖水平。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缪昌文院士看到了建筑材料行业的未来。他提到,结合高通量计算、大数据库和机器学习等多源信息的数据驱动设计,正在成为打破传统局限的新途径,能够根据性能需求逆向设计建筑材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将为建筑材料的低碳化、绿色化及功能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缪昌文院士进一步阐述,未来,这些先进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建筑材料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中。他所在的团队正积极投身相关研究,致力于构建工程材料大数据库,开发材料智能设计平台,旨在提升工程材料的高性能,确保重大工程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
在缪昌文院士的带领下,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正朝着更加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迈进。他的团队不仅在国内屡创佳绩,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科研的实力与风采。
缪昌文院士的工作不仅推动了混凝土科学的进步,更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建筑材料的性能,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
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深入,缪昌文院士及其团队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探索建筑材料科学的未知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