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杭州湾大桥在风和日丽中顺利合龙,全线贯通。
这座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陆湾,全长36公里,超过了美国切萨皮克海湾桥和沙特阿拉伯的巴林道堤桥,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除了这个“之最”,该桥吸引湖北人眼球的是在它的几乎所有的建设环节上,都可以找到“武汉军团”的身影: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承担该桥80%的勘察、设计任务;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大桥局是全桥施工主力;武钢供应了大桥钢管桩等需用钢材37万吨;武船建造了全桥207节钢箱梁;建设监理也来自大桥局所属子公司。“武汉军团”拿到的合同总金额占到大桥总投资的5成以上。
根据设计,该桥按双向6车道建设,设计时速为100公里每小时,设计使用寿命100年,总投资超过118亿元,其中超过50%由民间投资。全桥由南、北两个通航孔桥和非通航孔桥组成,首次设计了海上观光平台和海上码头,可起降直升机。
该桥建成后,有利于完善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网布局及国道主干线,环杭州湾交通版图将由V字型变为A字型,从上海驱车去宁波,路程缩短120公里,时间只需2个小时。
链接
设计:大桥院担当八成以上
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中32公里的设计、约70%的勘测工作量,由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承担。
2001年起,大桥设计院就开始对杭州湾大桥进行基础勘察,在陆地、海上打下75个钻孔,总长度达7公里,探明了滩涂下浅层沼气情况,为后续设计提供了地质、水文、不良地质现象等基础资料。
该院杭州湾大桥项目负责人张燕飞介绍,进入全桥设计时,他们首次引入景观设计概念,借用西湖苏堤“长桥卧波”的概念,通过4个转折点,使全桥呈S形,不仅好看,还减轻了驾驶员视觉疲劳。
此外,他们还创新了施工方法,采用岸上预制所有构件,滩涂梁上运梁、整孔预制架设等方法,节省了施工时间和投资,并创下90米长钢管桩、单片预制梁重达2200吨的新纪录。
施工:二航局独中4标段
杭州湾大桥招标时,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大桥局在众多公司中胜出,其中二航局在投标企业中独得4个标段,承担了南航道桥、海上非通航孔桥基础、海上观光塔基础和海上码头的建造,工程量、工程难度均为所有标段之最。
二航局杭州湾大桥项目部总经理吴维忠介绍,杭州湾气候恶劣,台风频繁,一年可施工时间最多只有180天;海水流速平均每秒5.16米,比长江洪水期流速还快;一天中潮差可达7米。要在大风急浪中,打下1494根钢管桩,现浇166个承台,完成474个墩身,十分不易。
为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二航局投入4亿多元,建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多功能打桩船“海力801”、国内最先进的混凝土搅拌船“航工砼1601”等8条施工船,并成为全桥“打下第一根钢管桩、浇注第一个承台”等10项第一的得主。不过施工船每月成本也高达1400万元。
材料:武船武钢承揽“钢制品”
杭州湾大桥由南北通航孔桥、非通航桥和陆上引桥组成,其中南北通航孔桥桥身采用钢箱梁结构。武昌造船厂在2005年11月中标该桥主体钢结构工程,为全桥提供钢箱梁、钢锚箱、海中平台匝道桥等钢结构,并完成涂装、运输和现场装焊。武钢则获得全桥钢管桩等用钢合同,总重达37万吨。
武船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杭州湾大桥钢结构工程总重约3.8万吨,由206件分段组成,每个分段轻的70吨,重的达310吨。
杭州湾一年有一半时间风力在6级以上,大桥指挥部要求钢箱梁必须在今年台风前吊装完成。为此,武船从2006年3月开工建造,当年12月全部制完,通过江海联运送到大桥工地,并在今年6月,提前工期5个月,完成了该桥最后一个钢箱梁吊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