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正式发布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更多地体现了城镇化提高质量、结构优化、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规划》低调出台,舆论也并没有大肆进行宣传包装,反映了新一届政府的基本特征。而且,《规划》不会成为第二个‘四万亿元计划’,或者因此出现类似以往的大规模投资建设热潮。”
新城新区受严控
《规划》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而此前,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也表示,我国一些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因此,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而是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乔润令对此解读称,“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首次写入规划,比以往各类文件中的描述更为准确和突出,也是对以往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的定性和总结。他认为,以往城市发展主要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城镇化。“未来,特别是以土地财政为导向的新区新城建设,必须有针对性地作出改变。”
目标“去数字化”
“《规划》的一大特征是弱化了针对城镇化的具体指标,取而代之的是‘绿色’、‘智慧’、‘人文’等关键词所指引的方向性目标。”乔润令表示,《规划》很理性地没有给各地派任务、定指标,仅仅给予一定的数据参考。“我们在几轮经济建设中,曾经过于强调指标、评比、考核,多次采取‘运动式’的办法,要求三年大变样、五年建新城、十年城镇化提高若干百分比,这实际上忽略了人的因素。”
乔润令分析称,《规划》强调“人”和推动新型城市建设,是对以往城市建设数字化、指标化的摒弃。“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已经对城镇化本身有了准确的定义,即自然历史过程。所以在一个长远的目标之下,并不需要每年进行考核。”
《规划》明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乔润令认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目标之一即在于实现“三个1亿人”的具体需求,这是驱动未来经济长期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