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江苏省徐州市接受省创模技术调研组调研之时,一组来自徐州疾病防治中心的数据引起了调研专家和媒体记者的极度关注。
徐州市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人统计数据显示,在2003年至2005年的3年中,呼吸道发病率明显减少,2005年比2003年减少了12%,因呼吸道疾病死亡的人数也下降了24%。关于此数据,有关专家把它和这两项数据紧密相关的环境因素密切联系起来。数据显示,徐州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的天数在这几年内不断增加。2003年为109天,2004年上升到219天,2005年已经达到310天。
我们知道,人类生活正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迅速加快而日渐成熟,但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我们往往却是以牺牲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作为代价。空气质量降低,人们身体素质降低,无不与环境密切相关。
徐州市从人们利益出发,在加强城市建设力度的同时密切关注环境因素。为了有效控制该市区扬尘污染,徐州市政府把建筑施工扬尘管理,列入工程招投标重要内容,并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该市区三环路以内已禁止施工工地现场浇灌混凝土。
中国经济之都——上海市在《上海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也明确规定:在中心城范围内,混凝土搅拌量每日在30立方米以上的,禁止现场露天搅拌;混凝土搅拌量每日在30立方米以下,需要在现场露天搅拌的,应当采取相应的扬尘防治措施。并且,要求施工单位施工时应当使用预拌砂浆。这所有的可喜现象表明了,人类开始重视环境问题。而在这个环境保卫战中混凝土责无旁贷地成为了社会的主角。
政府领导人在规划的“十一五”蓝图中表示要建设“生态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可以解释为,各项建设工作在大刀阔斧开工之时,要严格抓住城市环境健康问题不放。要为市民建设一个健康的城市空间。否则,有了建筑成就却失去了享受成就的权利,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建设“健康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建筑行业所进行的每一个项目都必须与环境相适应。混凝土行业作为建筑行业新时代的宠儿,在此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要建设“蓝天、白云、绿地”的新型城市,大力发展商品混凝土建设事业则成为了建筑业最优的选择。